張楚璇
【關鍵詞】心理護理;糖尿病足;效果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是指因為胰島素作用缺陷、胰島素分泌不足等,引發的脂肪、糖、水、蛋白質等系列代謝紊亂,主要特征為長期高血糖。其中糖尿病足比較長出現的一種并發癥,主要是因為患者末梢神經及血管發生病變,血液黏稠度升高,使得患者下肢發生缺血、壞死、感染、動脈供血不足等癥狀,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壞疽、潰瘍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情況[1]。良好的護理能使糖尿病足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此次的研究,選取100例糖尿病足患者,以不同護理方法分組,分別討論常規護理干預、心理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時間: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選取病例:糖尿病足患者,共計100例,納入標準:①病歷資料完整;②同意并表示配合研究;③生命體征穩定;排除標準:①不能正常交流者;②有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類型糖尿病患者;③拒絕參與研究。分析患者資料: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55歲~64歲,平均年齡(54.56±6.32)歲;觀察組5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55歲~64歲,平均年齡(53.79±6.26)歲;其資料實施比較,差異小,無統計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按照糖尿病足治療及護理標準來實施。
1.2.2觀察組更換成心理護理,具體為:(1)評估患者心理狀況:為患者進行全面的心理評估,使用專業的心理測評工具來進行,根據測評結果,結合患者的病情,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計劃。(2)心理健康教育:為患者及其家屬實施健康宣教,采取一對一針對性講解或者是講座活動的方式來進行,介紹糖尿病足治療的方法、效果等,講解注意事項、護理方法及預后等,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制定健康手冊,發放給患者。(3)負性心理護理:糖尿病足會對患者社會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加上疾病癥狀的折磨,患者情緒波動會比較大,往往存在焦慮、暴躁、抑郁、自卑等負性心理,護理人員要保持親和力,耐心、細心的與患者溝通,安慰、鼓勵患者,平復患者心境。鼓勵患者吐露心聲,表達自己的情緒,解開心結,消除患者心中的顧慮。了解患者的興趣愛好,鼓勵患者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促使其放松心情,走出焦慮、抑郁的心理。做好環境護理,為患者營造輕松、溫馨的環境,通過改變環境,平息患者不良情緒,減少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2]。
1.3觀察指標
(1)評估兩組的心理狀態,包括焦慮(SAS評定標準)與抑郁(SDS評定標準)情緒,評分越高則心理狀態越差。(2)統計兩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觀察組抑郁以及焦慮評分均比對照組減少,對比其心理狀態,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2.0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8.00%,對比其滿意度,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足治療困難、預后差,屬于糖尿病一種嚴重的并發癥,治療的目標為預防足潰瘍、避免截肢,這就需要對糖尿病足實施良好的治療及護理[3]。常規護理缺乏規范,流程重復、混亂,護理不全面,易忽視患者心理等其他方面的需求,臨床應用效果不佳。心理護理“以人為本”,護理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患者的身心健康,通過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心理健康教育、負性心理護理等全方位的護理措施,掌握患者的心理情況,并實施相應的心理疏導,積極改善其不良情緒,增強其治療信心,提高治療效果。此次的研究結果為:觀察組心理狀態以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從研究結果也可看出在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中,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優于常規護理干預。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在糖尿病足治療中的效果顯著,能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促進其康復,提高其護理滿意度,值得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