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萍
【關鍵詞】醫院感染;科學化外科護理管理;臨床作用;護理質量
外科作為醫療機構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擔起了醫院接診的外傷疾病、神經疾病等類型的病人的治療任務,此類科室中病患人數龐大且因治療護理工作涉及患者預后康復問題的相關風險問題也較多,因此更要提高護理服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為了降低外科患者經治療后的不良癥狀產生從而損傷機體,也應對其予以科學合理化的臨床護理工作[1]。因此,科學化的外科護理管理服務可滿足對象治療需求,更能在護理工作的執行上對其做好服務實施控制,是臨床中應用價值很高的管理模式。對此,本實驗便圍繞此展開作用探析詳情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外科中就診患者一般資料為本實驗的數據支持,時間范圍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為終,資料數據共計60名經診斷病況均符合外科相關疾病的體征診斷,將其平均納入常規組與實驗組后接受不同護理管理干預。所有對象皆為成年人,自愿加入本次實驗統計中。常規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0歲~70歲,平均年齡(48.5±12.39)歲,患病類型:腦血管病7例、功能神經病6例、顱腦外傷7例、其他10例。實施微創手術20例、開放手術10例。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2歲~71歲,平均年齡(47.8±12.59)歲,患病類型:腦血管病6例、功能神經病6例、顱腦外傷8例、其他10例。實施微創手術19例、開放手術11例。資料數據統計(P>0.05)。
1.2方法
1.2.1常規組:基本護理管理干預。包括幫助患者做生命體征監測、維護環境質量、保證生活衛生、生活健康性與規律性調整、病情觀察護理。
1.2.2實驗組:科學化外科護理管理干預。第一,加強環境管理。病房內要定期由專業人員為其消毒和清掃。第二,做好護理治療管理。加強醫院感染知識培訓指導工作,對護理工作人員的護理過程進行重點維護,并積極探尋可誘發感染癥發生的諸多因素。第三,做好護理行為管理。在臨床實際操作過程中每一項護理服務都應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在床邊和治療車上應該用提前準備好的消毒劑清潔雙手,做到嚴格消毒。第四,幫助患者更換體位,按照醫囑為患者定期使用抗生素來減輕呼吸道、泌尿系統等諸多類型的感染,清理其口腔分泌物。
1.3觀察內容
以不同護理管理分組后建立比較指標,以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質量結果、臨床護理滿意度分析相關結果。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組間護理滿意度統計
實驗組下病患護理滿意度反饋結果高于對照組,綜合計算(P<0.05),見表1。
2.2不良事件發生率
常規組中發生不良事件5例、總發生率16.7%;實驗組中不良事件發生0例,總發生率0.0%。比較下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控制更理想,比較體現χ2=5.454,P<0.05。
2.3護理質量結果
實驗組的護理質量結果優于常規組,比較顯示P<0.05,見表2。
3 討論
外科作為醫院的重要科室,處理多種疾病時善用外科手術和藥物等治療,但治療時有一定風險存在,因此,為規避此類問題,臨床正致力于提升醫療技術的同時,拓展科學化護理管理措施。隨著臨床醫療技術與護理質量要求在外科中越來越高,因此在常規護理上做科學化處理讓護理服務能夠在管理約束下不斷完善自身從而優化各種護理操作。從本次實驗中可清晰表達出,從護理優化角度上施以科學化護理管理后,外科中就診患者對于疾病的了解度更高,從環境、傷口維護、培訓等諸多角度上看,對患者的院內感染事件發生控制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2]。
本次研究可知,常規組的護理滿意度低于實驗組,同時護理質量結果低于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于常規組見高于實驗組,對比P<0.05。
綜上可見,醫院感染管理內容按照科學化外科護理管理模式執行,可明顯降低患者發生院內感染,提升預后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