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畏寒、頭痛、高熱、全身酸痛、疲勞乏力等全身癥狀為主要表現,患者也會出現呼吸道癥狀,癥狀相對較強。流行性感冒多呈自限性,一般病程在3 日~4 日。嬰幼兒、老年人、合并慢性病或心臟病患者、免疫低下患者一旦感染流行性感冒,極有可能并發肺炎,加重病情,預后效果差。典型流感患者會出現明顯的全身中毒癥狀,輕微的呼吸道癥狀,少數患者也會出現流淚、畏光等眼部癥狀,閉塞、流涕、咳嗽、咽干等癥狀,體溫可達到40℃,面部潮紅,有輕微充血。肺部聽診可聞及干啰音,發病后1 日~2 日內發熱癥狀可到達高峰,3 日~4 日會逐漸退燒。呼吸道癥狀在退燒后仍會遺留3 日~4 日。胃腸型流感多見于兒童,主要是受涼所致,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為主,一般發病后2d~3d 即可恢復正常。流感病毒性肺炎是指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從最初的單純型轉變為肺炎型,或患病后直接表現為肺炎型。患者會出現高熱持續不退、呼吸困難、劇烈咳嗽、面色發紺、泡沫樣黏液痰、痰中帶血等癥狀,查體時可觀察到雙肺呼吸音低,哮鳴音多,無實體病變體征。經胸透檢查,雙側肺部可見絮狀陰影,經肺門向四周擴散。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程周期可達到3 周~4 周,此病多見于潛在肺部、心臟疾病患者、孕婦以及存在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中毒型流行性感冒極為少見,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入到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引起的中毒性癥狀,患者也會出現腦炎、腦膜炎癥狀,患者以昏迷、高熱為主,兒童患者也可出現抽搐表現,成人患者會出現譫妄癥狀。個別中毒型病例也會出現血管神經系統紊亂、腎上腺出血等并發癥,導致患者持續血壓下降、休克等癥狀。
流行性感冒使由于流感病毒感染所致,流感病毒呈球形,是一種包膜的RNA 病毒,新分離的毒株可呈絲狀。流感病毒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內部為核心,中間為基質蛋白,外部為包膜。核心病毒是由核算、核蛋白兩種成分構成,又稱為核衣殼,其中有存儲病毒信息的遺傳物質,病毒存活所需酶。流感病毒遺傳物質是分階段的單股負鏈RNA,而其中每個階段均可編碼一種結構的功能蛋白,也可編碼結構蛋白。目前,常見的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組均為8 個階段,而丙型流感病毒的階段只有7 個。流感病毒基因組在復制過程中,會出現基因重組,進而出現新的病毒株。病毒每個RNA 階段外均有核蛋白進行包繞,核蛋白成螺旋對稱結構,是一種可溶性抗原,免疫性能穩定,變異性較低,具有一定的特異性。流感病毒的生存能力較低,耐熱性較差,一般在56℃環境內病毒的存活時間就會大幅縮短,在30 分鐘內就可滅活,對于化學藥物、紫外線等均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而在低溫環境中病毒的存活時間較長。
流行性感冒發病突然,傳播速度快,可出現地方性流行,冬季高發,人們對于新型流感病毒的變異菌株缺少有效的免疫力,一旦未能及時控制,極易出現大流行。流感病毒根據RNP 與M 蛋白的抗原不同,可劃分為甲型流感、乙型乙肝以及丙型流感三種類型。甲型流感根據HA、NA抗原性差異,可再次劃分為H1~H3、N1~N9 等若干亞型,極易出現變異,一種變異幅度小,屬于量表,成為抗原漂移;一種變異幅度大可形成新的亞型,稱之為抗原轉換。若人群推動原有細菌免疫,也會引起大范圍流行、發生世界性流行。目前,臨床針對流感多是采用血常規、流感病毒抗原檢查、抗體檢查等方式,例如,血凝抑制試驗、綜合試驗、補體結合實驗等。
目前針對流行性感冒病毒進行篩查診斷的方式較多,可通過外周血象檢查,可發現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白細胞總數降低,淋巴細胞數目相對增多。病毒分離操作,主要是通過無菌棉簽取鼻咽內分泌物,或者從口腔含漱液中分離出病菌,對流感病毒類型進行判斷。血清學檢查時,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在感染初期或者恢復期,利用雙份血清抗流感病毒進行抗體滴度檢查時,結果可出現明顯升高,多是呈現4 倍升高。呼吸道上皮細胞檢查時,也可觀察到流感病毒抗原陽性。開展快速血清病毒PCR檢查也有利于對流行性感冒患者的所感染的病毒進行早期診斷。早期開展實驗室檢查,也有利于對普通感冒、不明原因性肺炎進行鑒別診斷。普通感冒患者的呼吸道局部癥狀較重,全身癥狀輕,開展流感病原學檢測時,檢測結果為陰性。流行性病毒感染也需與非典型病原、新冠病毒感染等肺炎進行準確鑒別診斷。
而實驗室檢查應用較多,常用方法包括:(1)病毒分離:主要是在流感病毒后出現癥狀3d 內,取患者的咽部含漱液、咽拭子,進行胚胎接種、組織培養等,將病毒分離,觀察病毒外形狀態,對感染病毒類型進行明確,更好指導后續治療。(2)早期快速特異性檢查:是利用免疫熒光染色法、ELISA 法對抗原類型進行檢測。檢查時,是利用鼻洗液中的黏膜上皮細胞進行涂片,通過ELISA 法、免疫熒光染色法(IFA)檢測出相應抗原,此種方法具有檢查迅速,靈敏度高等優勢,有利于臨床診斷。實驗室開展早期快速特異性檢查時對單克隆抗體進行檢測,也可對甲型流感與乙型流感進行鑒別性診斷。(3)血清學檢查:一般是在患者起病3 日內,發病2~4 周采集空腹靜脈血,提取血清,利用獲取的雙份血清,開展血凝抑制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若患者恢復期抗體效價升高4 倍則具有針對價值。血清學檢查多用于臨床回顧性診斷、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開展中。(4)PCR 檢測:流感病毒基因通過PCR 進行檢測時,可根據流感病毒基因組各個RNA 階段內3 '端與5 '端所具備的保守性,合理設計合成引物,然后進行PCR 檢測。PCR 技術的應用,可直接在患者的分泌物內檢出患者所感染的流感病毒基因,相比于病毒培養法而言,檢查速度更快,且敏感性更高,但是檢查結果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可能,對于PCR 檢測陽性患者也需進一步檢查確診。
綜上所述,流行病感冒主要是以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由于流感類型不同,病情嚴重程度也存在一定差異,及時開展有效檢查,可與普通感冒、非典型性流感進行鑒別診斷,也可保證臨床治療方案制定的準確性。目前,臨床多采用實驗室檢驗對流感性感冒患者的病毒類型進行檢測,可及時了解病毒類型,也可開展有效鑒別診斷,臨床應用價值較高,不同實驗室檢驗方式的優劣勢不同,在臨床實際檢驗過程中格局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檢驗方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