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丁鋒
【關鍵詞】多層螺旋CT;MR;胰腺癌;診斷準確率
胰腺癌是消化系統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惡性程度及死亡率極高,發病初期多無特異性表現,早期檢出率極低,因此在患者確診時多以發展至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療時機,預后效果較差[1,2]。因此如何選擇有效的診斷方法在早期確診胰腺癌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問題。多排螺旋CT與MR均為臨床診斷胰腺癌的有效手段,但何種方式更有利提高診斷價值目前臨床尚無統一定論。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5例胰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多層螺旋CT與MR的診斷價值,現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5例胰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病理學檢查或預后轉歸確診,患者及家屬自愿接受影像學檢查,且排除合并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造影劑過敏、精神認知障礙及不愿配合檢查者。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46歲~78歲,平均年齡(63.56±4.37)歲,病程1個月~4個月,平均病程(2.51±0.24)個月;臨床分期:Ⅰ期18例,Ⅱ期16例;Ⅲ期21例,Ⅳ期10例;腫瘤直徑3cm以內32例,3cm以上33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多排螺旋CT檢查,采用美國GE公司的64層螺旋CT機,參數設置:電壓120KV,電流300mA,層厚3mm,層間距5mm,螺距1.0,患者取仰臥位,先在肝門至胰腺鉤突下段進行平掃,重點掃查胰腺部位,之后于患者肘靜脈高壓注射100mL非離子型對比劑在胰腺靜脈期、動脈期及延遲期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完成后將圖像傳輸至配套工作站進行MIP、MPR處理,獲取影像學圖像給出診斷結果。之后行MR檢查,選擇飛利浦1.5T核磁共振掃描儀,掃描序列為脂肪抑制T1W1與T2W1,參數設置:T1W1層厚3.6mm,重建層厚為3.0mm,TR/TE為4.4/1.1,翻轉角12°;T2W1層厚6.0mm,層間距為2.0mm,TR:為2個~3個呼吸期間,TE為102ms。檢查前8h囑患者禁食禁飲,先在肝上緣至胰腺下緣進行平掃,之后于患者肘靜脈高壓注射100mL非離子型對比劑在胰腺靜脈期、動脈期及延遲期進行脂肪抑制T1W1序列增強掃描,注射速度3.0ml/s。掃描結束后由2名資深的影像學醫師共同閱片給出診斷結果。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診斷準確率
多排螺旋CT診斷準確率為89.23%(58/65),MR診斷準確率為93.85%(61/65),兩種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2.2不同時期的顯示值
MR檢查在胰腺靜脈期、動脈期及延遲期的顯示值均顯著高于多排螺旋CT,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胰腺癌發病機制及致病因素復雜,早期檢出率低,據數據統計,胰腺癌患者經手術治療后的5年生存率僅為2%~3%[3]。病理檢查是臨床診斷胰腺癌的金標準,但因胰腺癌早期缺乏典型性及特異性癥狀,未能及時進行病理檢查而延誤疾病治療。目前臨床常通過超聲、CT、MR、病理穿刺活檢等方式診斷胰腺癌,從而指導臨床實施根治性手術以提高預后質量。多排螺旋CT掃描速度快,連續掃描胰腺靜脈期、動脈期及門脈期可有效減少呼吸偽影,診斷準確率較高。MR檢查是利用組織間氫原子和含量及存在方式的差異得到的影像學結果,對水分子含量變化的敏感性高,可辨別小胰腺癌,且無射線損傷,安全性更高,診斷效果更理想[4]。
本研究結果表明,多排螺旋CT診斷準確率為89.23%(58/65),MR診斷準確率為93.85%(61/65),兩種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MR檢查在胰腺靜脈期、動脈期及延遲期的顯示值均顯著高于多排螺旋CT,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多排螺旋CT與MR均可有效診斷胰腺癌,但MR增強掃描更有利于提高不同時期顯示值,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