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芳
【關鍵詞】無創通氣;呼吸衰竭;研究進展
機械通氣是搶救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臨床上根據患者與呼吸機連接方式的同時,又將機械通氣分為無創和有創兩類,無創通氣是經鼻罩或是口罩等方式連接患者與呼吸機,有創則是經氣管插管或是切開等人工氣道連接患者與呼吸機的方式[1]。無創通氣是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且效果較理想的一種,能夠迅速改善患者的缺氧狀態,降低呼吸肌的功能損傷,相較于傳統有創通氣治療而言,無創通氣治療方式更加舒適,且患者的配合度更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好。本文就無創通氣治療呼吸衰竭的研究進展進行如下探討。
1無創正壓通氣概述及特點
無創正壓通氣在臨床上使用的時間較長,經過不斷的完善,后逐漸成為治療呼吸衰竭的主要方式之一[2]。該項措施通過正壓通氣,改善患者的氣體交換運動,增大患者每分鐘的通氣量,使呼吸機休息的同時也能延長呼吸時間,通過較高的吸氣壓力,幫助患者克服氣道的阻力,增加肺泡通氣量的同時,促進肺泡中的氧氣彌散,并通過PEEP對抗內源性呼氣末壓力,增加功能殘氣量,提高氧分壓,最終起到改善通氣指標的效果。無創正壓通氣具有眾多的優勢,其操作簡單,能夠隨時撤機,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高的價值[3]。
在進行無創通氣治療時,通常需要根據患者的是及病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主要包括控制性氧療、糖皮質激素以及支氣管擴張等治療,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強心治療[4]。當無創正壓通氣患者的呼吸頻率(RR)>25次/min、潮氣量<150ml、動脈血氧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mmHg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70mmHg~90mmHg、動脈血氧分壓<60mmHg、氧合指數<200mmHg時,可以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指導患者呈正確的體位,并調整呼吸機的參數,患者病情好轉后暫停使用呼吸機,若是患者使用呼吸機后出現呼吸困難的現象,要及時為患者改為有創通氣。
2S/T通氣模式
實施通氣治療時,采用S/T通氣模式,并對吸氣壓和呼氣壓進行調整,分別為8cmH2O、4cmH2O,采用動脈血氣分析儀調整吸氣壓和呼氣壓,并在治療過程中及時對患者進行吸痰處理[5]。呼吸機模式的設置要根據患者的實際年齡和病情情況,若是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或是血壓出現異常,要立即中斷治療。
在進行正式通氣治療前,首先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和健康知識宣教,向患者清楚講解通氣治療的相關流程和措施,并在此過程中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安撫,使得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通氣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臉型選擇相應的面罩,在佩戴過程中注意面罩的適配性和舒適性,確保面罩貼合患者面部,避免出現漏氣和壓迫力度過大造成血流不暢的問題。在佩戴過程中還應進行濕化處理,注意調節無菌蒸餾水量。
3無創機械通氣概述及特點
無創機械通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改善患者的呼吸道阻力,有利于患者通氣,同時降低心室負荷和心搏出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張肺泡和呼吸道,避免發生肺不張的現象,起到緩解低氧血癥的效果;不僅如此,該方式還能縮短氣管插管的時間和住院時間,從而降低醫療費用,減少患者的經濟壓力[6]。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等疾病具有重要的效果,早期應用該方式對患者展開治療,能夠有效避免病情惡化,且縮短插管時間,降低死亡率。但無創機械通氣也并非沒有弊端,該方式自身是存在一定的限制性,若是患者存在神志不清、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呼吸肌麻痹或是呼吸道嚴重感染者,仍然需要采用有創通氣。相關研究表明,患者早期出現急性呼吸衰竭時,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立即實施無創機械通氣,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耐受度、血壓、血氣分析等,合理調節患者的呼吸參數,將IPAP設置成10cmH2O~25cmH2O,將EPAP設為6cmH2O~12cmH2O,并吸入氧濃度,將其設為30%~100%,對于患者的病情緩解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更短,且在治療效果上更加顯著[7]。說明在早期使用無創機械通氣的效果較好,能夠更及時的改善患者缺氧情況,降低肺水腫,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4結語
無創正壓通氣和無創機械通氣均需采取S/T通氣模式,在治療呼吸衰竭的效果上有較好的效果,越早應用無創通氣治療效果越好,且能進一步避免患者的病情惡化,降低患者的插管率和死亡率,有效的提升治療效果。在使用無創通氣治療的過程中,仍然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病情變化進行治療和判斷,并非所有情況都能采取無創通氣治療,要對該項治療方式有正確的認識,為患者綜合選擇最優的治療方式,才能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