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霞 劉燕 李延新
【關鍵詞】血液性疾病;疑難性交叉配血;白血病
交叉配血是為保證輸血安全,給予患者輸血時必不可少的步驟,根據血型給患者輸注同型血。輸血前會將血袋上預留的血樣與患者的血樣進行交叉配血,即為將患者的血清加供血者的紅細胞懸液混合是交叉配血的主試驗,供血者血清加患者紅細胞懸液是交叉配血的副試驗。交叉配血的正負試驗均無凝集反應,為配合相同,可進行數輸血。但由于臨床試驗中血液交叉不符合的情況較為多見,給輸血工作帶來較大的影響,
因此,為找尋疑難性交叉培訓的原因,本次試驗通過分析并對比交叉配血的檢驗結果,根據其抗體查找失敗原因,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血液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80例,女60例,年齡20歲~68歲,平均年齡(37.65±2.87)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疾病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該試驗。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疾病。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具體操作為:首先,抽取患者靜脈血4ml待凝固后分離血清,供受者紅細胞用生理鹽水配成5%細胞懸液。加樣量均為,血清2滴,紅細胞懸液1滴。主管為受血者血清+供血者紅細胞懸液,次管為受者紅細胞懸液+供血者血清;各自分別加低離子介質0.6ml混均置室溫1min,加凝聚胺溶液2滴,混均,置室溫15s后,直接觀察有無凝集或溶血;若選用鹽水介質等方法,則選用一定的速度離心相應的時間,如聚凝胺試劑提供的轉速和時間。注意事項為:標識不準確、樣本稀釋、細菌污染、嚴重溶血、血液凝固等不能測定;標本血液離體后要求盡快送檢,至檢測完畢最長不能超過3d,每次檢測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標本應在8℃保存;試劑使用前應仔細檢查試劑儲存條件是否符合、是否變質失效。
1.3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進行血液病種分類,并研究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對其抗體進行檢測和篩查;如抗球蛋白、吸收放試驗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分析疑難交叉配血患者的分布情況:在120例患者疑難性配血患者中,有20例患者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20例患者為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癥,40例患者為白血病,15例患者為紅細胞增多癥,25例患者為血小板增多癥;50例患者鹽水介質不合,占總數的41%,30例患者抗球蛋白交叉配血不合,占總數的25%;40例患者鹽水介質/抗球蛋白法配血不合,占總數的33%。
3討論
血液是在心臟和血管腔內循環流動的一種組織,成人的血液約占體重的13%,相對密度為1.050,ph值為7.3,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內含血漿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纖維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種營養成分以及無機鹽、氧、激素、酶、抗體和細胞代謝產物等。血細胞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機體的生理變化和病理變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所以血液成分的檢測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輸血不僅能夠增強自身的身體強度,并且對于挽救生命也起到了重要的意義及作用[1]。在輸血前可進行交叉配血試驗,能夠有效保證患者的輸血健康,但由于影響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免疫性與非免疫性反應,由于患者自身抗體不足所導致。因此,本次試驗通過分析并對比交叉配血的檢驗結果,根據其抗體查找失敗原因,它可以決定臨床輸血的可行性,能夠有效對受血者的安全進行保障[2]。但由于輸血關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也需要患者與輸血者之間應進行血液檢測,保證患者用血安全。在血型鑒定的基礎上,通過交叉配血試驗進一步證實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間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體反應,由結果可知,在120例患者疑難性配血患者中,有20例患者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20例患者為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癥,40例患者為白血病,15例患者為紅細胞增多癥,25例患者為血小板增多癥;50例患者鹽水介質不合,占總數的41%,30例患者抗球蛋白交叉配血不合,占總數的25%;40例患者鹽水介質/抗球蛋白法配血不合,占總數的33%。據臨床調查顯示,較多的原始細胞會降低血型抗原,在白血病周圍,而血小板在對抗原表達會產生抑制作用,淋巴癌細胞則在對抗原表達上會使患者體內的紅細胞減弱聚集[3]。
綜上所述,由于血液疾病的病理機制不同,從而導致在輸血時存在同血型交叉輸血不合的情況出現,在臨床上應有效改正印象輸血及配血的因素,保證輸血的安全、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