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萍 周莉煒
【關鍵詞】產科;會陰側切;傷口愈合不良;防治措施
會陰側切屬于臨床產科常用的一種輔助陰道分娩的方式,能夠有效縮短第二產程,預防產婦分娩過程中出現會陰撕裂情況。然而容易出現傷口愈合不良情況,對產婦預后恢復產生影響[1]。因此,如何預防并有效治療會陰側切患者傷口愈合不良問題成為臨床有待深入研究的內容。本文針對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50例會陰側切出現傷口愈合不良患者進行研究,對比愈合良好患者一般資料歸納總結相關誘因,提出防治策略,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12月我院產科會陰側切傷口愈合不良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年齡21歲~38歲,平均年齡(25.8±1.4)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4±0.4)周。選擇同期會陰側切傷口愈合良好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年齡22歲~38歲,平均年齡(25.9±1.2)歲,孕周38周~41周,平均孕周(39.3±0.5)周。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基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結合兩組產婦營養狀態、切口情況、一般資料等信息分析導致傷口愈合不良的相關原因,同時提出防治對策。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出現會陰切口感染、對位縫合不佳、營養不良及胎膜早破概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自然分娩屬于女性最原始的生殖方式,根據女性自身身體條件不同,其自然分娩的難度也存在一定差異。單純自然分娩時,如不采取會陰側切的手段,部分體積較大的胎兒對軟產道會產生過度牽拉和加壓,從而在娩出時會造成會陰部不規則撕裂,這種損傷在分娩后的恢復周期通常較長,即便正常愈合也有較高幾率造成瘢痕,使后續階段女性正常性生活時感到陰道內存在異物感,引發多種不適。會陰側切則可使陰道損傷更加整齊,有利于分娩后的恢復,且瘢痕形成概率也可大幅控制。但在實際操作時,部分會陰側切的產婦仍需面對愈合不良的情況,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相對復雜,和切口感染、縫合不佳、營養失調等均有著密切關聯[2]。①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會陰側切產婦愈合不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會陰部距離尿道口、肛門口等距離均相對較近,且在分娩過程中還會受到羊水中胎糞和尿液的影響,加之縫合操作時未嚴格遵照無菌操作標準,或縫合后留有部分死腔等,因而容易出現感染癥狀。如會陰側切的切口如發生感染,就會直接導致重新開裂,感染病灶內還會出現膿性分泌物,嚴重時還會引發糜爛的情況,影響整個生殖系統的功能和健康。②縫合不佳。側切切口縫合不佳屬于醫護人員操作事故,當切口兩端組織縫合過密、未對合整齊或留有死腔等均會影響縫合效??p合不佳會直接導致局部循環系統重建障礙,毛細血管無法重新建立,導致部分組織供血障礙,引起缺血性壞死,使切口愈合速度大打折扣。③營養失調。部分產婦在分娩后會出現厭食、貧血等癥狀,會引發嚴重的營養失調,加之家屬在補充營養師過于單調,不科學的營養配比使得產婦體內營養失衡,因而降低了自身組織的愈合效率。
為有效提升會陰側切產婦的產后恢復效率,需針對其切口愈合不良的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預防干預。第一,應加強產婦會陰側切和縫合的無菌操作實施和監管,強化會陰部、陰道等的消毒處理,保持外陰在清潔條件下實施側切操作[3]。同時在產后需減少陰道侵入性檢查的頻率,定時使用碘伏溶液對切口周圍、會陰部等進行擦拭消毒,在每次排便、排尿后也需實施清理消毒,以免造成感染。第二,在醫生縫合切口時需由護理人員負責固定切口兩側組織,且需保持松弛有度的狀態,要求必須在完全對齊后方可縫合,縫合后還需檢查組織內是否留有死腔等??p合時間隔進針距離不得超過1cm,打結時要注意松弛有度。第三,加強產后營養的調理,根據產婦個人飲食偏好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針對存在貧血的群體予以補充血容量,必要時還需提供高蛋白飲食和鐵劑注射,在最短時間內調整機體營養狀態,為后續恢復提供良好的基礎。第四,心理護理。由于切口疼痛,患者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經常同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營造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可通過播放音樂,閱讀書籍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提高患者疼痛耐受性。第五,陰道護理。臨床上不提倡為了保持會陰部清潔給予留置導尿管,而是鼓勵患者產后2小時~4小時內安全情況下自行解小便保持排尿順暢?;颊吲拍?、排便后以清水沖洗外陰,可用碘伏溶液擦拭外陰,以紫外線光進行照射消毒等。第六,運動護理。
總之,會陰側切后容易出現傷口愈合不良情況,醫護人員應做好防護措施,保障產婦盡快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