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阿提卡木·阿塔吾拉 熱依拉·莎肯
【關鍵詞】會陰側切術;皮內縫合術;傳統皮外縫合術;產婦
在自然分娩時,行會陰側切術能夠減少患者會陰撕裂概率,對盆底肌肉產生保護作用,利于提高產婦自然分娩速度。通常在胎兒娩出后,需要對產婦的切口進行縫合,曾經選擇的皮外縫合法采用細絲線可能會導致傷口較大,疼痛感劇烈,影響產婦產后恢復情況[1]。本文就皮內縫合與傳統皮外縫合的效果進行比較,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行會陰側切術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共786例,隨機分組,觀察組、對照組分別選擇會陰側切皮內縫合術、傳統皮外縫合術,每組393例;觀察組,年齡21歲~43歲,平均年齡(32.39±1.15)歲;孕周36周~42周,平均孕周(39.39±1.11)周;體重2600克~4300克,平均體重(3450±120.52)克。對照組,年齡21歲~43歲,平均年齡(32.42±1.18)歲;孕周36周~42周,平均孕周(39.41±1.15)周;體重2600克~4300克,平均體重(3455±120.48)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傳統皮外縫合,陰道黏膜縫合需要為患者選擇合適的縫合線(0號具吸收性縫線),于患者會陰側切切口上端0.5cm處進針,對齊患者創面進行縫合,直到處女膜緣處可停止縫合;肌層縫合選擇間斷縫合方式,間距約1cm;對于皮膚縫合則選擇針距適中且松緊間斷縫合方式。
1.2.2觀察組選擇皮內縫合,陰道黏膜、肌層縫合與對照組一致,皮膚縫合則首先對黏膜層進行縫合,在裂口上端約為0.5cm位置,隨后在保持針距0.5cm進行左右褥式縫合,直到處女膜環后打結處理;打結線稍長者可進行肌層、皮下組織縫合,經皮內組織直達舟狀窩,隨后進入黏膜層將處女膜緣打結處理;值得注意的是進針點需緊貼皮內組織,但是不能穿透皮內,在縫合期間保持針距,保證切口處皮膚不起皺。
1.3效果判定
1.3.1比較兩組切口縫合、愈合時間、疼痛度評分;若患者的傷口不存在紅腫、發炎等現象,并且不存在壓痛感,傷口恢復平整則說明愈合;疼痛度評分則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判斷,0分~10分,分數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劇烈。
1.3.2比較兩組感染事件發生率,由醫護人員對患者創面的膿性分泌物進行培養后,若出現病菌則說明存在切口感染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切口縫合、愈合時間、疼痛度評分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切口縫合、愈合時間短,疼痛度評分低(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感染事件發生率觀察組感染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通常情況下,會陰長度為4cm~5cm,第二產程會陰可延長至7cm~8cm,部分會陰較長者可延長至10公分左右;在產婦初次分娩時,會陰拉伸存在一定的難度,可能會對產婦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會陰側切在產婦分娩期間地運用,可避免因胎兒胎頭較大、會陰較緊而導致盆底組織撕裂、胎兒缺氧情況,在行此手術時,醫護人員需要根據產婦、胎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若產程順利,則無需進行側切,若胎兒體積較大,則需要及時地選擇會陰側切方式,可有效地縮短產婦產程,確保產婦及胎兒的安全性,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利于改善母嬰結局[2]。
在分娩后對產婦切口進行縫合時,傳統皮外縫合方式的優勢為降低直腸損傷,但是其缺陷在于產婦流血量較多,疼痛感強烈,并且切口愈合時間較長,因此存在一定的欠缺性。皮內縫合手術抗張力較大、柔韌性強,不會穿透產婦皮膚,因此減少了切口血循環、神經末梢造成的刺激性,并且有效地緩解產婦的疼痛感、不適感,讓組織間更加密切地貼合,降低術后水腫、感染等情況,能達到較高的美觀程度,并且提高會陰處血液循環速度及身體恢復時間[3]。
綜上,對于會陰側切產婦采用皮內縫合術,可減輕產婦疼痛感,提高產婦產后身體恢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