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唯瑋
摘 要:小班入園適應成了開學季的一大難題,家長對孩子戀戀不舍,老師對孩子手足無措,沒有高效的辦法幫助孩子冷靜下來,因此教學活動難以開展。那么如何結合兒童的需要,以適宜的方式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呢?將從活動主題氛圍的營造、玩教具的合理選擇、小規模教學組織等方面展開話題,為小班入園適應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小班;入園適應;主題活動
小班的主題活動設計以哪些方面為切入點才能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呢?孩子的哭鬧情緒源于和熟悉的環境分離、和熟悉的人際關系分離以及在幼兒園沒有獲得存在感,在這種狀態下,不僅是孩子甚至成年人都會產生一種焦慮或恐慌的心理狀態,因為缺失了安全感。基于這樣的因果分析,我們不妨從孩子最熟悉的“家”和“我”為主題開展活動,以達到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目標要求。
一、班級氛圍營造,幫助孩子克服焦慮感
哭鬧的孩子最常說的就是“我要回家”,可見“家”對于孩子來講意味著舒心、安全。因為家里有孩子最熟悉的物品、人,家就是孩子的情感寄托之所。基于幼兒的心理需求,班級的環境創設要基于兒童的視角和需要,讓孩子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中也能找到熟悉感,讓每個兒童都能找到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獲得心理安慰。因此在幼兒入園之前的《新生調查問卷》中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創設,孩子最喜歡的家庭一角、依戀物等,以此為班級的布置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
自主的學習氛圍創設。班級主題墻飾和區角環境的創設應以幼兒為主體,此在環境中體現出“親切、熟悉、自主”的特點。如幼兒和家人的照片集可以作為主題墻飾的一部分,貼在幼兒可以自主取放的位置,用于師幼、幼幼間分享“家人和我”的故事。
創設溫馨的生活環境。新生入園最難適應的方面有:(1)不會自主如廁。(2)不會自主就餐。(3)不愿意在園睡覺。(4)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于是老師們花很多精力告訴孩子怎樣上廁所、怎樣提褲子,以及反反復復給孩子安排位置。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孩子的全部心思都在想著什么時候回家,即使老師不停地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也只是收效甚微。老師不妨以“孩子,你慢慢來”的心態與孩子相處。
二、選擇適宜的玩教具,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開學之初,老師會根據教學計劃準備各種各樣的教玩具,可是新生入園后卻發現孩子們對這些不屑一顧,只能靠老師扯著嗓子喊話吸引幼兒,導致活動開展的質量不高。那么如何選擇適宜的玩教具吸引孩子眼球,讓活動順利開展呢?
以“家”為主題的玩教具選擇。孩子們會不停地念叨家人的名字,與其讓這樣的聲音擾亂了活動秩序,不如以此作為活動主題。如以照片和視頻的形式分享每個孩子在家活動的片段,讓幼兒在看一看、說一說的過程中抒發思念家的情感。也可以借此開展美術活動“畫畫家里的物品”、音樂活動“學一學家里的小動物”、健康活動“我來做做家務活”等等,從多領域的視角充分利用這一素材。
以“我”為主題的玩教具選擇。讓孩子在幼兒園找到“我”是其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自尊和自信的重要途徑,只有大家知道“我”是誰?“你們”是誰?“我”在幼兒園可以做什么(權利),幼兒才會放下焦慮,逐步適應新生活。因此幫助孩子在幼兒園里找到自己是入園適應的關鍵的措施。基于這樣的考慮,可以開展以“我”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幼兒帶自己喜歡的玩具開展“介紹我的特殊物品”;音樂活動中開展“誰的步子大”,讓幼兒在跨步子中感受空間方位感和身體機能。我們要讓孩子有充分的機會展示自己的特點,也了解同伴,以此重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三、小規模組織活動,給予孩子更多的機會
剛入園的新生還沒有了解集體活動常規,經常會出現擅自離開位置、自主說話等現象,因此以小組或個別交流的形式開展主題活動更容易組織。班級共有兩名老師和一名保育員,每個人都應該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每組幼兒在不超過10人的情況下開展主題活動,可以分為教師開展的領域活動及游戲活動、保育員開展的生活活動,如保育員可以開展“找找我的小杯子”“我會做家務”“我和奶奶的小故事”等活動,既符合自己的專業特點,又能更快了解每個孩子的生活需求。
讓孩子輕松適應幼兒園生活更多需要從幼兒的心理需要入手,只有讀懂孩子、滿足孩子才能提供更加適宜的入園適應教育,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與家只有區別,沒有差距。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小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英]PennyTassoni.課程:擴展兒童的經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