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娟
摘 要:現如今,幼兒由于受到家庭的溺愛,或多或少會存在自私、自負等現象,不利于其未來的健康、全面發展。而通過創設更適宜的教育氛圍、教育環境,教師可以同幼兒之間展開更有效的溝通,確保幼兒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可以得到良好發展。重點圍繞幼兒園教師如何創設適宜的環境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出深入、細致的分析。
關鍵詞:適宜環境;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幼兒由于好玩、好動等特征,對教師與家長的管教會出現抗拒、逃避、抵觸等行為,嚴重影響到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必須強化幼兒教育工作。而通過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能夠有效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促使幼兒能夠聽從教師的指導與安排,在園內以及日常生活中有更出色的表現,全面推動幼兒未來的健康、良好發展。
一、制訂幼兒一日生活常規,培養幼兒規則意識
與中小學生相比,幼兒絕大多數的學習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收獲經驗、掌握知識,進而形成各種能力。因此,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適宜的生活環境,引導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保障幼兒能夠有效改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習慣,促進幼兒未來的良好發展[1]。例如,教師可以在園內的廁所中張貼一些洗手七步法示意圖,促使幼兒能夠知曉便后洗手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為幼兒講述一些餐后立刻劇烈活動的弊端,促使幼兒在餐后避免劇烈活動;教師可以在教室內張貼愛護班級衛生的規則,促使幼兒能夠知曉保護環境衛生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一些角色表演活動,如扮演交警、醫生、消防員等,促使幼兒能夠知曉遵守交通規則、愛護自身健康、嚴禁隨意玩火等知識,樹立起規則意識,實現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養成。
二、教學活動中靈活滲透習慣養成教育
對于3~6周歲的幼兒來講,其普遍缺乏自控能力,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怎樣做,也不懂做事的意義,進而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對幼兒展開說教,往往難以起到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結合真實案例,為幼兒說明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知曉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講解在旅行時有兒童破壞名勝古跡而家長面對巨額罰款的事例,告知幼兒保護名勝古跡的重要性,杜絕破壞行為的出現;教師可以利用行為準則明確午睡時需要保持安靜等內容。確保幼兒能夠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教育,并且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游戲活動中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普遍喜歡的活動便是游戲,通過游戲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更容易接受。在開展區域游戲活動期間,教師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游戲活動,例如,讓幼兒扮演顧客、收銀員、廚師等形象,對已有經驗加以運用,學著烹飪、結賬、交談與點菜。通過此種角色扮演,確保幼兒能夠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在游戲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塑造良好的幼兒教師形象,為幼兒做榜樣
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好玩、好勝心強、好奇心強屬于幼兒普遍存在的性格特點與心理特征。除此以外,幼兒還非常青睞于模仿日常生活中他人的行為以及言語,因此,教師必須塑造起自身良好的形象,不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園內活動中,都必須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發揮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推動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習慣[2]。例如,在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室的地面上時常會有廢棄的塑料瓶、紙張等垃圾,而教師不經意間撿起廢物,并且扔至班級的垃圾桶中,能夠直接影響到幼兒,使其懂得維護班級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一旦發現地面有垃圾,能夠隨手撿起并且扔至垃圾桶中,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日常教育工作期間,教師必須不斷轉變自身的教育模式與教育理念,通過為幼兒創設一個適宜的環境,從而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確保幼兒能夠更加聽從教師的指導與安排,改正自身的不良行為、不良習慣,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推動幼兒日后的良好、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戴晨佳.淺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0):88.
[2]單磊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