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質冰
培養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需從小抓起,從細節抓起。幼兒正處于接受各種教育的啟蒙時期,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可塑性較強。同時,幼兒處于人生初期,培養良好的行為及習慣非常重要,因此,筆者就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做一闡述。
抓住幼兒期這一教育的初始階段以及關鍵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幼兒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從當前幼兒的行為習慣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幼兒盡管看似聰明伶俐,但是不良行為習慣已經產生,如飯前不洗手、亂扔紙屑、不愛護公共財物、對人不禮貌等。在生活中,愛睡懶覺,懶散,依賴性比較強,自主、自理能力較差。飲食習慣上出現了浪費糧食、挑食以及偏食等不良問題,而道德品質上則是不遵守規章紀律、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珍惜、自私自利等。
造成幼兒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家長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意識不夠強。我國現階段,獨生子女較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這一愿望較為強烈,有的家長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并不了解,只注重孩子智力的發展,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孩子能背幾首唐詩或者寫多少漢字、會不會10以內的加減法。且熱衷于培養孩子的跳舞、繪畫及其他興趣,而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卻缺乏關注,甚至并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行訓練與培養。其次是“隔代親”導致對孩子縱容以及嬌慣,使得他們形成了任性、放縱、依賴等不良行為習慣。這樣的孩子在“蜜糖式”的教育之下反而成為“玻璃人”,經受不住挫折,自理能力較差,心理承受能力也較弱。最后,幼兒教師缺乏從細節上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教師應既關注整個班級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同時也做到以身作則,對幼兒進行耐心而有恒心的引導與教育,從小事小節中及時發現幼兒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而及時加以糾正,正確引導幼兒健康成長。
一、做有心人,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幼兒不良習慣
有的幼兒也是在無意的情況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為與習慣。作為教師,要具有明察秋毫的雙眼,做生活的有心人,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從而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正面引導,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比如,班上的保育員有一段時間發現疊好的厚厚一沓衛生紙用得很快,經過認真觀察,發現一名小朋友每次用完紙之后,還會將剩余的一些紙裝在自己的小口袋中。得知這一情況后,教師為大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咱們班上的衛生紙最近長了翅膀呢!它不僅飛到小朋友的手中,還飛到書包里、口袋中,可是紙娃娃也是有家的呀,如果它被帶走之后找不到自己的家,該怎么辦呢?哪位小朋友能幫幫這位紙娃娃,讓它回到自己的家中?”課后經過觀察,發現那位帶走紙的小朋友悄悄回到教室中,把一疊紙放回原處。教師立刻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紙娃娃安全回家啦!”同時也借此進一步開發教育資源,使得幼兒認識到不能拿公共財物或者他人的東西,學會應該做什么事情,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
二、創設良好的育兒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有的幼兒意志力較為薄弱,對家長依賴性極強,因此當其受到挫折、遇到困難時,第一反應就是求助自己的父母。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孩子在家時遇到問題第一時間便是尋找自己的父母解決。這也就意味著家長無形中在縱容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并沒有加強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教師與家長進行及時聯系溝通,就幼兒在幼兒園中具體的表現進行交流,并達成一致,讓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創設良好而適宜的環境,為幼兒提供一些自主處理生活問題的機會,使得幼兒在遭受挫折之后敢于面對,也學會力所能及地解決問題。在這一生活環境中,幼兒認識到無論何時何地并不是事事都能如意,需要有能力和勇氣面對一些困難和挫折。對于這些挫折,不能害怕,要敢于承擔,如此也能提高幼兒應對困難以及挫折的能力。
三、充分激發幼兒的主體性,培養生活行為習慣
從幼兒的學習生活中可以發現,有的幼兒生活習慣不良,而且生活自理能力也較差,背后的原因是幼兒缺乏自我鍛煉。教師或者家長動輒幫助幼兒,事事代勞,導致幼兒的動手能力以及主動性欠缺。因此,教師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實際年齡以及能力等,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比如,讓幼兒在大小便后學會自己提褲子,在午睡前后學會脫、穿衣服,離園之前整理好自己的小書包。在小事上引導幼兒學會處理,增強幼兒的自理能力,讓幼兒增強“我能行”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黃燕.探究幼兒園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和行為[J].文理導航(下旬),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