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摘 要:通過兩年多時間,圍繞“管之妙”課程項目,開展具有連續性的一系列活動嘗試,充分挖掘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科學探索,詳細記錄,以此為依據,分析幼兒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分享各方面的經驗。
關鍵詞:管子;游戲;探索式;連續性
在幼兒教育中,“管子”游戲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沒有見到較為系統進行探索的案例,有鑒于此,我們將“管子”游戲作為一項持續性的探索式活動,進行長期的實踐與跟蹤,將兩年多的“管子”活動所獲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管子”活動的內容
“管之妙”這一項目,從新生入學開始,持續至今,教學對象從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貫穿了3—6歲幼兒的日常活動過程,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不斷變換并深入游戲內容。我們將“管子”游戲與幼兒的一日活動相結合,實現幼兒日常學習階梯式的提高。
游戲的設置既考慮到幼兒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又密切關注幼兒成長的連續性。設置游戲不僅由簡而繁、從易到難,同時還注重寓教于樂,不強行灌輸,主動激發幼兒的積極性、自主性。所以教師在組織、安排相關活動時,盡量不過多介入,而是采取旁觀、引導、合作等手段,讓幼兒進行自我探索,從表面的淺嘗逐漸轉變為深度的興趣。
游戲的內容,首先是讓大家對管子的物理形態進行認知與辨識;其次,從不同方面對管子的功能進行延伸性探索,如結構拼搭、聲音傳遞、擬態模型等;最后,將管子與生物、物理、化學等知識相結合,如管子與動植物的毛細血管、化學實驗試管、生活中的水管、游樂園滑水管等相結合,進行知識的個性探索。
二、“管子”活動的實踐
本著因材施教、逐漸深入的原則,將活動分成不同的三個層次——低、中、高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里,都進行數次“管子”游戲,穿插其中,讓幼兒在日常活動的同時完成自我探索與消化,進而獲得階梯式的提高。這里選擇部分實際例證進行分析與解讀。
第一層次:認知
與“管子”的初次相遇,幼兒認識管子。首先是環境創設,用各種材料做成管子王國,展示各種各樣的管子,接著是小組活動,讓幼兒進入其中參觀、玩耍,作為探索式教學的鋪墊。緊接上次的自由體驗之后,正式展示各種類型的管子,如吸管、橡皮管、軟管、水管、PVC管、不銹鋼管、銅管等,另夾雜木棍、鐵棒等,與幼兒互動,就管子的特征進行提問。在此基礎上,對“管子”概念進行界定,對特征進行提煉——筒形、中空而細長的物體,一般是圓形的。
第二層次:互動
通過對“管子”的接觸后,讓幼兒進行實際操作,使用與管子屬性相同的塑料管子積木,交給幼兒進行拼搭。從最簡單的直管接通,到彎管的使用,再到三通、異形接頭的加入,逐漸增加難度。也可以從單人拼搭開始,逐漸轉向雙人、多人,一直到分組合作,逐步提高難度,強化幼兒的分工與協作。除了拼搭之外,也可拆卸,并進行數字計算、顏色分類、管子形狀分類等活動,將顏色辨認、形狀識別等融入“管子”游戲。
管子本身作為運輸液體、氣體等的工具,充分開發其本質的功用,使用輔助工具,如漏斗、沙子、彈珠、小球等,讓幼兒將這些東西放在管子中進行傳送游戲。將管子一端翹起,投入彈珠、小球等,才會順利滑落下來,分辨上下、高低,初步了解重力的原理。
吸管上端頸部都有一段彈簧形的彎折區,可以拉伸,可以彎折,可以打結,將吸管進行拉伸、打結,讓幼兒初步認知彈簧的工作原理。
第三層次:延伸
在認知管子的功能、特征后,能夠以管子為主要對象,使用部分簡單的輔助工具進行各種游戲,加深對管子特性了解的同時,將簡單的科學原理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在主動探索過程中學習、接受新知識。進入大班以后,游戲內容漸趨多樣,所使用的材料也進行有機組合。如“話筒傳聲”這個“管之妙”的子游戲,利用紙筒、塑料線模擬電話的形式,將紙筒用塑料線連接,做成聽筒與話筒,幼兒用這套簡易的傳聲系統進行交流。同時,對紙筒進行顏色描繪,或將紙筒口沿進行手工剪裁,做成各式花邊,將這個傳統游戲納入“管子”游戲中,并有所發展與提高。
三、探索的心得
“管之妙”課程項目的嘗試,取得初步的成果,我們會將經驗與教訓運用到以后的活動中去。而正如我們在“管子”游戲中所見到的場景,管子的運輸功能最好是從上到下,自由下落;傳送的東西不能大于管子的口徑,否則要么不能被傳送,要么將管子堵塞。同理,在幼兒階段,知識的傳播與教授也要時刻關注幼兒的具體情況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