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3~6歲是幼兒身體發展的關鍵時期,身體的健康成長與科學健康飲食息息相關。如何激發幼兒對飲食的興趣,體驗飲食的樂趣,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障幼兒身體健康和膳食均衡一直是幼兒園老師探討的課題。我園積極開發園內外的種植資源,選擇幼兒感興趣且適宜幼兒發展的活動,有效依托幼兒園種植實習場活動滲透開展幼兒的食育。
一、順應需求,種植活動融入課程建構多元經驗
我們利用每個班級的自然角,選擇一些種子在自然角種植。在種植活動中孩子的多種能力都得到發展,原來種植活動中蘊藏著無窮的知識和經驗。如蘿卜成熟了,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到種植地觀察各種蘿卜:紅蘿卜、白蘿卜、大蘿卜、小蘿卜,蘿卜開會啦!孩子們由此獲得關于蘿卜的感性經驗,以豐富的觀察經驗為依托,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圍繞著“蘿卜豐收啦”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孩子們從認識蘿卜、拔蘿卜到洗蘿卜、切蘿卜、腌蘿卜、品蘿卜,一系列的活動為孩子們積累了豐富的直接經驗,對蘿卜的情緒體驗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在孩子們與蘿卜的各種互動探索中,他們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綜合的發展。
老師要堅持做孩子們活動的觀察者、支持者和記錄者,支持他們的探索發現和合作分享,記錄他們的童言稚語、成長和進步。孩子們也在豐富、有趣的種植主題活動中獲得新的經驗,在大膽嘗試中感受更多元的體驗。
二、因勢利導,多樣化種植內容優化飲食習慣
種植活動不是單一的勞動,因為蔬菜的品種特別豐富,還有著它們各自不同的種植時間、種植要求等。同時我們發現,種植實習場的勞動中對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也產生影響。
(一)在種植勞動中珍惜食物的意識自然形成
在日常的進餐管理中,我們總能發現孩子的桌上、地上甚至是自己身上總會殘留掉落的一些飯菜。老師也采用多種形式與幼兒交流,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但效果甚微。但是開展種植活動后,我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發生著奇妙的變化,原本不愛吃的食物他們愿意去嘗試了,每一次遇到與我們種植相同的食物時他們格外喜歡……在種植勞動中,他們更多地體驗到勞動的艱辛,了解到植物從種植到收獲過程的不易。
(二)巧用種植內容有效改善幼兒挑食現象
當然,我們的種植內容不僅考慮到季節、地域特點,還針對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問題有目的地開展。如,午餐時,老師發現每當午餐里有青椒、彩椒孩子們都會悄悄地挑出來扔掉。老師通過組織談話和孩子一起聊聊青椒、彩椒和辣椒,孩子們說說自己品嘗的味道,知道青椒、彩椒的營養價值;有心的老師還在班級自然角開展了一次“椒”流會,和孩子們商討確定種植幾種我們生活中經常吃到的辣椒、青椒、彩椒。孩子們積極地去尋找自己想種植的種子,選好合適的種植盆精心地把種子種下去,每天給種子澆水、曬太陽,觀察種子的生長變化,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辣椒的生長過程。等到收獲的時候,孩子們互相交流介紹自己種植的辣椒,就像在說自己的寶貝一樣侃侃而談,品嘗時一個個都迫不及待地要嘗嘗自己種植的辣椒味道怎么樣。聰明的老師巧妙地結合種植活動解決了孩子們吃青椒、彩椒的問題,有時候老師的認真說教真的及不上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參與過程后的思想認識轉變大,進而促進行為的變化。
三、文化傳承,種植過程中滲透健康飲食理念
種植活動中,我們發現好多種植活動能和中國飲食文化結合在一起,保護和傳承自己的傳統飲食文化也是我們幼兒園教育的一部分。元宵節吃元宵,清明節吃青團子,端午節吃粽子……在我們大班的感恩節主題活動中,孩子們都會親手制作美食,開展美食一條街活動。大家商討制訂美食節活動方案,根據種植和生活經驗確定美食的品種,他們會考慮到營養搭配、色彩搭配等一系列的問題。如,在制作餃子時孩子們就提出可以做五顏六色的餃子,用我們種植的菠菜榨出汁放到面粉里就能制作出綠色的餃子,聰明的孩子就帶來了紅心火龍果榨汁制作紅色的餃子。孩子們都說這樣制作出來的彩色餃子都是綠色食品,又好吃又安全。
食育不僅僅是“吃”,我們借助種植實習場活動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自然,親近綠色,以食為媒開展系列活動,逐步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餐桌禮儀、喜愛生活、熱愛生命等意識。
參考文獻:
[1]張月,姜露,呂小耘,等.日本幼兒食育活動的價值與思考[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0(2).
[2]李慧娟,蔡淑蘭.幼兒園開展食育的意義及促進策略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