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嬌
在當前幼兒教育體系中,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還未引起教師和家長的足夠重視。甚至一些教師主觀性地認為,低齡幼兒不需要刻意培養自信心。然而就目前教育現狀而言,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長期缺乏教師、家長認可的幼兒,可能會出現缺乏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差的現象,長此以往甚至可能發展為自卑、自閉的極端性格特征,對兒童的身心發展產生十分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教師應在日常教學生活中高度重視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由此為孩子未來的健康發展奠定重要基礎。針對此問題,下文總結了四點有效培養策略。
一、及時對幼兒正確行為進行認可和鼓勵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自信心的含義就是人對自我能力的正確認知和充分認可。但是在目前的教育過程中,成人對兒童行為合理性和正確性,往往是基于成人的標準進行評判。當幼兒行為不符合其自身行為準則時,便會對孩子展開制止和批評。認知能力尚未發展完全的幼兒往往對家長和老師有著強烈的依附心理,由此造成幼兒對自我的否定和錯誤評價。因此,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必須要從日常的認可和鼓勵著手,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日常行為,善于發現其在生活中一些微小的進步之處,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同時,幼兒教師應當重視表揚的方法和語言措辭,避免只是運用籠統的詞語帶過,注意表揚要針對其具體行為,表揚的語氣和措辭要具有誠意,使其能夠切實對自身行為產生正向認知,由此才能有效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強化其自我認可程度。
二、基于客觀條件為幼兒創設成功的機會
對于處于發展時期的幼兒,教師應當具有開發其內在潛力的意識。而通過自信心的培養和引導,能夠有效激發少兒積極探索的動力和潛能。所以在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客觀條件為幼兒創設成功的機會,使幼兒在努力奮斗和實踐后感受到獲得成功的開心和愉悅,從而加強對自我能力的認可程度,體會自身價值得以實現的成就感,激發幼兒的自信心。而在構建成功舞臺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以下幾點內容:(1)活動的舉辦要具有針對性,要切實考慮到客觀條件、幼兒認知能力、身體素質等多方面因素的實際狀況;(2)要重視活動過程中對兒童表現的及時鼓勵和認可,由此才能夠引導幼兒繼續努力,最終獲得成功;(3)活動環節設置應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自信心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千萬不可操之過急,否則較難的項目可能會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三、基于幼兒身心發展狀態調整實際期望值
通常而言,幼兒自信心的強弱往往與其所期待事物的成功率成正相關關系,成功率越高,其自信心就會相對更強,反之則會更弱。但是對低齡階段的幼兒來說,其往往無法準確衡量自身行為能力,因此極易導致在失敗后由于期望值過高而產生受挫心理。所以在對幼兒進行自信心培養時,必須要切實結合當前階段幼兒的行為能力和心理發展水平,從而循序漸進地為其設置任務難度,在每項事件的完成過程中及時調整期望值,由此使任務目標與其行為能力發展水平相匹配。這樣才能提升幼兒完成任務的成功率,使其更容易在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從而提升自信心。而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幼兒教師發現相關任務對該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具有一定難度,應當及時對任務目標期望進行調整,保證任務在幼兒的努力下是能夠實現的,由此才能在引導幼兒進行嘗試和努力的過程中切實提升幼兒的自信心。
四、積極開展抗挫折教育,提升幼兒心理承受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失敗在所難免,自信心過高也極易導致幼兒在任務未能順利完成時難以接受失敗結果,從而對自我能力產生懷疑,產生受挫心理。因此在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過程中,幼兒教師也要積極開展抗挫折教育,提升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讓幼兒了解到,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期待的結果發生,在生活中必須學會保持平和的心態,正確對待事情的成敗,才能在失敗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最終獲得成功。不僅如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在面對失敗結果時正確調節自身心態,針對事件本身分析失敗的原因,引導幼兒改正,從而提升幼兒的自信心。
五、結語
幼兒時期是人的發展過程中極為關鍵的一個階段,而自信心培養對其未來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幼兒教師,要重視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和教育,積極探索提升幼兒自我正確認知能力的有效途徑,從而激發幼兒潛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萍.試述幼兒教育中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策略[J].中華少年,2020(14).
[2]蘇延萍.淺談幼兒教育中幼兒自信心的培養方法[J].考試周刊,2020(40):167-168.
[3]王磊.學前教育中自信心的培養途徑[J].家長,2020(8):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