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剛入園生活自理能力較弱,老師會開設許多提高自理能力的活動。然而,很多所謂按“幼兒需求”創設的環境、游戲、比賽,都只是為了活動而開展活動,甚至有些活動更是脫離幼兒生活,并非真正幫助幼兒提高自理能力。如何將小班的課程活動緊扣幼兒的真生活、真需求?如何將一日活動與自理能力浸潤式結合?這些都值得我們小班老師思考。下面以小班案例“我是整理小達人”為例,闡述教師如何將生活的整理作為主題進行課程建構與實施。
一、以課程為載體,探索一日生活與整理能力的實踐整合
(一)從幼兒現狀出發,預設課程目標。參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健康領域,對小班幼兒自理能力提出目標建議,結合幼兒目前對整理的興趣和經驗,制訂可操作化的課程目標。以本班幼兒現狀為例,幼兒在日常活動中已有整理意識,但缺乏整理的方法。目標預設為:培養幼兒自主整理物品的意識,提高幼兒整理物品的能力;通過課程的實施,總結提煉幼兒整理物品的方法與策略;讓幼兒體驗自己整理物品獲得的成就感。
(二)從幼兒需求出發,預設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預設應結合幼兒的真實需求,給予幼兒適宜的支架,幫助幼兒獲得整理能力的提高。結合一日生活可預設以下活動內容:物品整理調查問卷;男生和女生開火車;我幫顏料寶寶找家;設計收納盒標識;說名稱送積木;我們的書柜有幾層;我是整理小達人;幫助餐盤找朋友;我是家庭小助手等活動。
二、以觀察為路徑,推進整理課程的有效實施
(一)發現“凌亂的椅子”——適時引入整理的概念
孩子們戶外活動回來,進教室后總是會找椅子。有的孩子還會和老師說:老師小椅子好亂。老師我找不到椅子了。孩子們在無形中已經發現教室里的椅子多、亂的情況。
反思與推進:可見教室里幼兒已經感知到小椅子隨意放,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于是,老師組織幼兒討論:“你們覺得小椅子這么亂要怎么辦呢?怎樣才能快速找到自己的椅子呢?”就這樣,整理物品的概念就進入了幼兒一日活動中,感覺到幼兒的整理意識已初步形成。
(二)感知“多樣化的整理方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當游戲結束音樂響起,他們都在嘗試自己整理玩具。老師在一邊用語言鼓勵他們自己動手整理的行為。恒恒說:這是磁力片要放在盒子里,不能塞在柜子里……在隨后的分享交流時,師幼一起討論顆粒玩具、書本、顏料等不同的整理方法。
反思與推進:《指南》在健康領域對小班幼兒提出指導性的要求:培養小班年齡段幼兒具有將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的能力。通過觀察發現孩子們在整理時遇到的困惑,鼓勵幼兒大膽地嘗試不同物品的分類方法,可根據物品的特征進行形狀、顏色、種類等多樣化的整理。
(三)討論“玩具的家都一樣怎么辦?”——引發幼兒積極思考
汐汐和萱萱在數學區收材料,兩個孩子就把磁力片、拼圖、數字卡片、蘑菇釘都收在了收納盒里。萱萱說:“數字卡片收在我手里的盒子。”汐汐說:“放在我手里的盒子里,昨天就放在這個盒子里的。”看兩個孩子爭執不下,老師拋出問題:收納盒都一樣,那怎么辦呢?
反思與推進:小班幼兒遇到問題,缺乏協商解決的能力。針對這樣的情況,老師沒有直接幫助幼兒整理好,而是拋出了問題式的支架,激發幼兒去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大家一致決定幫收納盒做標記,并把標記畫下來,粘在籃子和柜子上。這樣一方面解決了整理的問題,也鍛煉了幼兒匹配的能力。
(四)視頻記錄“整理小達人”——鼓勵幼兒用語言表達
通過一段時間的整理課程,部分幼兒收獲了整理后的成就感,顯得積極性很高。老師播放整理視頻,請整理小達人來說一說自己今天整理的物品和方法。靈犀說:“我幫小朋友整理娃娃家的鞋子,把兩只一樣的鞋子放在一起。”引導幼兒多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行為。
思考與推進:《指南》給予小班幼兒語言表達的相關教育建議,每天有足夠的時間與幼兒交流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他們都能認真地傾聽并給予積極的回應。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孩子短時記憶過后容易遺忘。老師用視頻記錄下幼兒整理物品的過程,看視頻幫助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行為。并積極給予“整理小達人”的稱號,也能激起全班幼兒整理物品的熱情。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兒教育中大量的課程資源應該來源于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多樣資源是教師的重要職責。老師抓住生活中“整理物品”這一細微的事情,挖掘其中的價值,解讀兒童行為背后的思想。通過活動的開展,孩子們的認知經驗和實踐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是養成了生活中整理物品的好習慣。
作者簡介:史蘇超(1986—),女,漢族,江蘇溧陽人,本科,就職于溧陽市昆侖實驗幼兒園,職稱:幼教一級,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