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秉英
摘 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已成為新時代學校立德樹人的基本共識,也是當前國家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政策導向和實踐要求。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達成共識之后才能對幼兒進行良好的教學,這對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幼兒思維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幼兒園、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教育是發展的重點。
關鍵詞:幼兒園;三位一體;協同育人
對幼兒的培養不是幼兒園單方面努力就可以達到目標的,要讓幼兒在生活中通過家庭教育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幼兒園中鞏固并應用良好習慣進行學習,然后在社會中進行一定的實踐。幼兒的成長需要良好的生活環境,而生活不僅僅是學校生活,還包括家庭生活和社會環境,因此不管在哪個地方都少不了對幼兒的教學。那么如何更好地銜接不同場景的教育,就是三方面共同發展的主要目標。
一、協同育人視角下構筑“三位一體”立體網
(一)發揮家庭在育人中的基礎作用
當前,家庭教育存在重經驗輕觀念研究的問題,在方法運用上,更注重權威而不是溝通;就內容而言,更注重短語而不是系統;在方式上,更注重教學而不是經驗。父母是兒童成長的榜樣。家庭中最重要的情感是親人之間的情感,家長孝順父母,幼兒也會模仿與學習,這是幼兒學習成長的第一步。
(二)發揮幼兒園在育人中的主要作用
幼兒園作為育人的特殊場所,育人目標是幼兒園一切工作的重點。然而,許多學校把入學率作為衡量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唯一指標。因此,為了提高入學率和獲得高分,一些教師往往只注重幼兒知識的積累和學習成績的提高。師生之間的交流往往圍繞大量的定義、定理、公式、公理、習題等展開。這種片面而機械的知識灌輸會使教育教學枯燥,導致幼兒學習積極性的缺乏和學習興趣的喪失。學校是育人的主要場所,教師和幼兒之間應該進行情感溝通,這對幼兒構建知識體系、樹立正確的“三觀”有重要作用。
(三)發揮社會在育人中的輔助作用
如果社會在育人方面的作用與幼兒園教育相輔相成,幼兒園教育的有效性就可以提高;如果與幼兒園教育背道而馳,就會削弱學校教育的有效性。因此,社會應該在育人方面發揮輔助作用,以優秀的影視作品和文藝節目對幼兒良好的價值觀進行有效引導,利用社會資源搭建社會教育平臺。
二、協同育人視角下構筑家庭—學校育人體系
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成長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兩者都將對幼兒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它們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兩者必須密切協調,并利用這種協同作用實現積極的協調和溝通,深入了解幼兒的學習和生活,進而對幼兒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和引導他們熱愛學習和生活。
(一)重視對家長的培訓
學校的家長會并不是一味地夸獎表現優異的幼兒,也不是一再打壓后進生,而是通過家長會增進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方便教師對幼兒的真實情況進行了解,也能夠滿足家長對幼兒表現的了解需求,以此來增加彼此的了解。同時對幼兒家長的教育思想進行有效的提升,讓幼兒家長學會發現幼兒的優點。
(二)開展家校協同活動
幼兒對與自己相關的事情更容易感同身受,因此,學校在舉辦活動時可以邀請幼兒家長參加,在豐富教育資源的情況下讓幼兒家長明白學校活動也是貼近生活的實例。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家長身份講述與家長身份相關的注意事項,也可以讓家長講述自己在與孩子接觸過程中的感受,讓家長通過參與學校教育豐富育兒知識,提高育兒樂趣。
三、協同育人視角下構筑社會—學校育人體系
社會中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幼兒園可以積極開發、利用這些資源,補充幼兒園教育內容,豐富幼兒的學習生活和課余生活,如參觀紅色景點、宣傳革命精神等;參觀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了解科學的真諦,領略科學與藝術融合的浪漫;參觀城市規劃博物館,了解城市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培養幼兒的設計意識;參觀藝術展,培養幼兒情操,親身感受真、善、美。學校還可以邀請各界人士擔任“客座教師”;邀請社區管理委員會參與學校的一些決策;也可以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各種活動等。
四、結語
幼兒的生活與自身習慣的養成緊密相連,因此,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培養就需要對其生活場所有一定的規劃,需要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一起改變與合作,使幼兒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幼兒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馮建軍.構建立德樹人的系統化落實機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4):8-18,46.
[2]宣廣蓮.基于“協同育人”視角,探索實踐家庭教育[J].教書育人,2019(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