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海芳
教育部在2012年就頒布了《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學前教育階段家園共育相關制度,確定了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兒童健康成長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標。2015年教育部又頒布了《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家長應該配合學校共同完成孩子教育,強調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性,要充分發揮家庭委員會的作用。由此可見家園共育在幼兒教育中的必要性。但是從當下的學前教育現狀來看,幼兒園生源競爭激烈,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水平產生了質疑,影響了幼兒教師工作的正常開展。為了擺脫這一困境,筆者認為,要想做好家園共育首先就需要獲得家長的信任,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更新觀念,自我提升,注重積累
俗話說,“學無止境”。對于幼兒教師來說也是如此。當我們和家長溝通、交流時,教師的專業水平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獲得家長好評,因此,即使我們已經走上工作崗位,也不能放棄學習的機會,應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充實有關幼兒教育和發展相關的知識,做好自我提升,注重積累,創建屬于自己的教育風格。為了提升自己,我們可以這樣做:首先,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要多和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總結經驗。如針對托班幼兒剛入園時的哭鬧問題怎么解決;怎樣教會小班幼兒自己吃飯;怎樣對待犯了錯的幼兒……這些問題對于剛剛入職的新教師來說是經常碰到的,如果開始處理不得當,會對幼兒的心理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其次,多關注媒體上有關教育的欄目信息,從這些信息里往往能篩選出適合幼兒情況的教育方法,經過學習和經驗的總結,在積累的過程中專業化水平得到了提高,當我們再和家長溝通時才能更自信,并且更容易獲得家長的認可。
二、主動出擊,定期溝通,建立信任
作為幼兒教師,首先需要了解每位幼兒,這就需要我們主動和家長進行溝通,共同關注幼兒在園中一日生活的表現,獲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初步信任。例如,當家長接送幼兒上下學時,可以用簡短、精練的話語和家長進行短暫交流,反映幼兒的基本情況。在有限的時間內,話語不宜過多,只要說出家長最想了解的關鍵信息就可以了,如今天寶寶吃了兩份蔬菜、今天寶寶幫助教師整理了教具、今天寶寶睡得可香了……讓家長從這些信息中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寶寶的關心,從此獲得家長的信任。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做好電話家訪的工作,了解幼兒的家庭環境和來自家庭的影響,提出相應的家庭教育建議。為了幼兒的健康成長,教師和家長需要共同努力,進一步獲得家長的信任,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
三、誠意邀請,參與教育,獲得信任
如何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幼兒園并支持教師的工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邀請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活動中,方便家長更細致地了解幼兒園的工作。這也為家長和家長之間創造了交流的機會,他們可以互相分享育兒經驗。為了讓家長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幼兒教育中,幼兒園可以在開放日歡迎家長參觀,還可以借助節日邀請家長參加家園同樂活動,還可以以親子活動的名義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參加自己寶貝的開學和畢業典禮活動等,這樣家長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幼兒教育過程中,對幼兒教師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更加支持幼兒園的教育工作。
四、巧用語言,把握方式,鞏固信任
我們在家園共育的工作中,在和幼兒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通情達理,都能對幼兒教育工作給予支持,這就需要幼兒教師使用語言的藝術,針對不同的家長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以真誠換取家長的信任,切記不能莽撞而激怒家長,在必要時采用智取的方式,巧妙使用說話的藝術,建立和鞏固家長對我們的信任,提高家園共育的效率。例如,當和家長溝通時可以先從幼兒的優點說起,然后再提出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讓家長容易接受。
五、結語
記得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忽略了一個家長,就相當于放棄了一個孩子的教育。”從步入學前教育工作之后,這句話就一直印在筆者的心里,筆者也一直堅信學前教育工作的提高離不開家長的配合,雖然我們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幼兒家長,他們有的會暫時不理解我們的工作,但是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因此,家園共育也是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陳亞茹.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之我見[J].讀與寫,2021(4):273.
[2]王智云.學前融合教育中的家園共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8(12):67-69.
[3]張曉勤.在溝通中理解與信任[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09(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