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把教育目標作為實施教育的主要任務,忽視了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和培養。這是因為教師沒有及時發現兒童的認知偏差和心理障礙,但它會影響幼兒未來的成長和學習。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滲透到教學環境中,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能夠提高幼兒的學習信心。通過積極的語言、有趣的教學行為和活動,幼兒逐漸形成樂觀的學習態度和精神品質。
二、微笑的感染,使學生虛心地接受批評
我們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幼兒亦如此。批評是一種旨在刺激學生心靈健康發展的教學方法,批評應該像春風一樣,永遠溫暖。
教師應該誠實,寬容和尊重他人,作為孩子的朋友,我們要信任和愛學生。幼兒通過說出自己的秘密來信任老師,并真誠地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指導。批評是關心和鼓勵基礎上的理解、信任、尊重,是自己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學生微笑著接受批評,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微笑喚醒愛心
有位老師說:“教育藝術不是教知識,而是刺激知識來喚醒。”在教學“續講故事”時,一位學生講:“小松鼠急急忙忙跑來說:‘小白兔,后面有只大老虎,我們快逃命吧!然后商量如何打死老虎,為森林除害。”這個時候教師如果露出驚訝的微笑,孩子們一見到我臉上的笑容,就心有靈犀一點通,激發了幼兒的發言動機。比如,孩子們會說:“我不同意他的說法,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微笑對待每個人,小白兔和小松鼠怎么可以傷害老虎呢?它可是我們國家的一級保護動物。”這時,教師微笑著反問:“不打死老虎,老虎可能會吃掉小動物呀!”這時候,就會激發幼兒的討論動機,在討論的過程中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如可以對幼兒簡單地夸獎:“你瞧,這是一個多么有愛心的孩子啊!小小年紀就懂得為別人著想,真不簡單!”。
四、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對策
針對3~6歲的幼兒而言,不同個體的認知能力、分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以促使雙方在情感與認識上達成一致,以引導幼兒樂于接受老師的引導和幫助,為其心理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對于幼兒的課堂表現,教師應給予適度的贊揚和肯定,以激發其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3~6歲的幼兒而言,既想表現自己,又想得到老師的尊重與關注,因此在師生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保持欣賞、贊揚以及認可的態度,使幼兒認識到自己在班級中的價值、能量與位置,積極投入學習中,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其次,教師對幼兒的態度直接決定了其學習的積極。習慣嚴厲批評、責罵的教師不僅容易引起幼兒反感與害怕的情緒,還會使幼兒在有需要、有意見的時候不敢表達,從而降低與人溝通的能力,不利于幼兒未來成長和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保持熱情,既要利用自己的語言魅力吸引幼兒,又要認真傾聽幼兒的訴說、意見與想法,以激勵其與教師溝通的欲望,通過點頭、微笑、詢問、鼓勵等語言給幼兒帶來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以促進其快樂健康地成長。
教師的每一句夸獎,每一個輕輕地微笑,都能使幼兒體驗到無限的快樂和滿足。對于那些性格孤僻、內向、膽怯,尤其是平時較少得到成人關心的幼兒,愛撫就顯得更為重要。孩子是干涸田野上的小芽,老師的心是泥土,而微笑卻是久旱的甘霖。所以,我在幼兒教學中,既用愛心,又用微笑關注每一個幼兒,讓微笑的陽光灑滿每個幼兒的心靈,滿足幼兒的內心需求。因而在教學工作中我感覺很輕松,讓幼兒也能在愉快、和諧、熱烈的氣氛中學習、玩耍、進步。
五、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兒童的教育從兒童養成良好習慣開始,如教導兒童正確使用餐具、不吃飯、平時注意衛生等。幼兒理解能力有限,老師和家長應該有耐心,不要懲罰和威脅幼兒。成年人不應該抓住幼兒的缺點,不停地責罵他,應該鼓勵和表揚幼兒的小成就,并指導他們如何學習和改正錯誤,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機會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養成良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郭鐵成,陳慧.論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設計[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34(8).
[2]楊震.益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幼兒園環境創設[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作者簡介:趙紅桃(1980—),女,漢族,甘肅臨洮人,本科,職稱:中小學高級教師(副高),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