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欣欣 北京工業大學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使高校的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在固定資產規模大幅度增長同時也給固定資產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配置與教育規模相適應的設備、設施,并提高其使用效率,使投入的固定資產更好地為學校事業發展提供助力,不僅是學校資產管理部門關注的問題,同時也越來越受到高校投資者及內外部審計監督的關注。2021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各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制度,根據職責對本行業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依法進行監督。各部門所屬單位應當制定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內部控制制度,防控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風險”[1]。高等學校在“十四五”規劃謀篇布局之際,應對此有新的思考與探索。本文通過固定資產抽查,數據分析,與管理、使用部門訪談,查閱設備使用記錄等審計程序,對S高校近10年固定資產購置、管理、使用情況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方面應關注的問題及進一步完善固定資產管理、提高資產使用效益的措施。
通過對2011年至2020年S高校固定資產明細賬的分析,剔除了房屋及建筑物入賬、學生社區、圖書館等新的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使用引起的固定資產大幅增長的非正常因素影響。近10年來,S高校每年均投入一定的經費用于固定資產購置,2015年至2017年因新學科樓群陸續投入使用,學校增加了對相應學科支持,固定資產大幅增長,總體趨勢上看,S大學固定資產投入趨勢逐年放緩。但是從固定資產累計總額上看(因事業單位2019年開始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本研究未考慮折舊,考慮了固定資產報廢),S高校固定資產規模總體上保持平穩增長,如圖1所示。

圖1 S高校年固定資產配置情況
從近10年新增固定資產價格、數量結構分析和固定資產臺賬分析可見,S高校單價2萬元以下的資產以家具、通用設備為主,此類固定資產數量大、日常使用頻率高、更新較快、消耗性大。為此本文著重對能夠相對長期服役的2萬元以上的固定資產進行了統計分析:在單價2萬元以上的新增固定資產中,單價2萬元到10萬元之間的固定資產資產數量占新增資產數量的74.59%、金額占新增資產金額的24.41%,該類固定資產以專用電子設備和小型專用教學實驗教學設備為主,使用頻率較高;單價10萬元到20萬元的數量占比11.53%、金額占比11.97%,此類固定資產中以維持學校運行的公共設施設備居多;單價20萬元到40萬元數量占比4.68%、金額占比21.77%,此類固定資產以專用教學實驗設備為主;單價100萬元以上的設備數量占比1.36%、金額占比25.42%,除個別公共服務設施以外,其余全部為專用教學實驗設備(見圖2)。

圖2 S高校新增固定資產結構分析
高校作為非營利組織,雖然以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且保證良好質量、促進規模優化發展且保證辦學水平提升為目標,但是實現經濟利益是高校發展的內在驅動[2],固定資產投入增加可以改善教學科研設備和教育教學供應條件,提升教學科研服務能力。從一定程度上來講,科研類經費的增長是科研能力提升的直接體現。通過對S大學近年來固定資產年末累計金額與學校科研類經費年到款額度的相關性分析,發現S高校近10年固定資產的持續積累與科研經費年到款額度未呈明顯的正相關,如圖3所示,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S高校的固定資產持續投入對學校科研工作的服務和支撐作用并未得到良好的發揮。

圖3 S高校固定資產累計凈值與年到校科研經費的比較
審計發現,S高校在固定資產監督審計、日常管理使用方面除了需關注賬賬、賬實是否相符,入賬是否及時,臺賬數據是否準確等常見問題外,還有以下問題值得固定資產資產監督、管理、使用部門高度重視。
分析發現,往往價格越高的儀器設備專業性越強,受專業性限制,使用率越低。但是也存在大型儀器設備重復購置,導致本來使用率就不高的設備,利用率更加低下甚至閑置的情況。經實地勘察、訪談,查閱近幾年大型儀器使用記錄,經分析發現,單臺設備年平均使用機時數超過1000小時的,占上報儀器設備數量的15%;年平均使用機時數為100到1000小時的,占32%;年平均使用機時數在10至100小時的,占28%;年平均使用機時數小于10小時,即基本處于閑置狀態的占25%(見圖4)。

圖4 S高校大型儀器設備年均使用時間統計
受近年來高校轉型、人事管理改革科研人員流動[3]等因素影響,高校固定資產具有占比 大、損耗大和周轉快的特點[4],高校在資產處置上沒有自主權,需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因審批時間長、審批流程復雜、主管部門嚴控報廢資產數量等因素,造成大量待報廢固定資產占地堆放浪費有限的空間,增加高校的管理成本,同時易造成資產的毀損。報廢資產由上級主管部門指定的公司回收,存在對一些仍可繼續使用的資產被“選擇性回收”問題。
1.缺少維修維護資金,儀器設備無法正常運轉。大型儀器設備基本是使用財政性經費購置,后續的維修維護費用較高,但財政專項經費不支持設備的維修維護支出,因學校經費總額中撥付給各教學科研部門的經費不足以支撐大量的維修維護支出,設備使用部門不愿意用科研類收入支付高額的維修維護費用等原因,導致出現部分大型儀器設備因需維修維護而閑置。
2.大型儀器設備未實現共享。審計發現某些大型儀器設備未實現開放共享,僅由課題組保管、自用,因課題組本身對設備使用的需求量不大或相關的研究課題已完成,設備不再需要而閑置。另外,面向校外開放的共享平臺建設不完善、開放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導致大型儀器設備無法實現社會化共享。
3.設備購置前期論證不充分。部分設備前期未經充分論證,設備到貨后因不具備安裝條件、與原有系統無法對接等原因,導致新購置的設備無法安裝,導致長期閑置,造成設備老化、資金浪費。
重投入輕產出是高校資源配置存在的突出問題,構建固定資產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是高校提升固定資產管理質量和效率、挖掘資產潛力、優化資源配置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高校資金使用績效情況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2015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可見,提高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與效益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調研發現,雖然業界已對固定資產管理使用績效評價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絕大多數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使用績效評價機制尚未形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仍處于研究探索階段,目前未見成熟、可廣泛推行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供借鑒。
固定資產體量的迅速增長必將帶來管理的難度和壓力,高校資產管理部門應對資產進行分類管理,并針對不同類別的特點確定管理重點:仍以S高校為例,對于單價2萬元以下的設備,應及時對不需用、不能用的資產進行清理,促進資產的流轉、避免浪費,降低管理成本。對于單價在10萬元以上的資產重點關注賬實是否相符,避免資產流失造成損失。重點對40萬元以上的資產進行監管,關注資產的安全、資產的使用績效。此外,政府主管部門、高校內部還應在以下方面予以重視。
上級財政部門、高校主管部門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考慮適度放開高校資產的處置權,建立統一的資產調劑平臺,讓高校可以通過廣泛的校際交流、產學研合作、支持不同層次學校建設等方式,使高校不適用的、閑置的資產通過向校外調劑的方式繼續發揮使用效益,減少資源的浪費,降低國家辦學成本。
加快學校層面涉及固定資產購置、使用、處置整個生命周期的制度體系建設,明確各環節管理使用權責,通過制度約束落實績效、獎懲、監督、問責機制,扎實做好統一規范管理的頂層設計,實現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統一,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相結合[1],推進高校固定資產精細化管理。
高校預算管理部門、資產管理部門、設備使用部門應加強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論證。一要充分考慮新增固定資產的必要性、合理性;二要充分考慮學校原有的資產配置情況,避免重復購置;三是要充分做好新增資產使用情況的評估,尤其對于大型儀器設備,不僅要考慮通過校內資源共享獲取的可行性,還要充分調研通過與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共享或租賃等替代方式獲取的可行性和效益性。通過以上充分的論證,盡量在事前做到通用設備不超標、不超量,大型儀器設備嚴格控制。
良好的狀況是設備正常使用的基礎。建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包括校內共享和校外共享,校內共享主要是校內各部門的資源進行內部共享;校外共享則通過學校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借助政府公共網絡平臺實現資源的外部共享[5]。通過固定資產開放共享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并且通過有償使用取得的收入建立學校大型儀器設備維修基金,解決目前高校大型儀器設備維修基金緊缺產生的設備閑置問題。
逐步推進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使用績效評價機制,建立適應于學校管理要求的固定資產管理使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從高校運行成本角度反映固定資產使用效率[4],并將考評結果體現在預算考核、部門獎懲中,減少固定資產盲目投資,解決高校資產閑置、浪費的問題。內審部門加強對固定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等環節的監督,在關注各環節規范性的基礎上,對資產的安全、效率情況做出審查和評價,并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審計建議。
高校固定資產使用管理仍存在很多不足,這些問題有些來自高校內部運行機制、管理手段的缺陷:比如缺少固定資產管理使用績效評價機制、設備重復購置、管理使用不善造成資源浪費等;也有些問題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方可解決,比如進一步完善社會化的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建設、建立統一的資產調劑平臺、適度放開高校固定資產處置的自主權等。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不斷深入,高校作為科研的聚集地,必將從中獲得更多的政策、資金支持,用好錢、管理物,提升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水平,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