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序香,曾 慧,楊 平
1.遵義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563000;2.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國務院印發《近期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方案》,提出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集中收治病例[1-2]。各地紛紛籌建或改造定點救治醫院,我院參與了本省臨時定點救治醫院的籌建及管理工作,現將病區籌建及管理體會報道如下:
醫院采取原病房改造與新病區建設同步,按照標準三區兩通道設置,原病房經改造設置76張床位,新病區共491張床位。為保證合理利用資源,減少人力物力浪費,按照疫情分期建設,人員分批從各地醫院抽調支援。因此,全院的工作呈邊改造、邊建設、邊治病、邊培訓的狀況。
2.1.1 優化信息登記流程
為避免進駐病區后信息溝通不暢,利用問卷星制作二維碼,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政治面貌、原工作單位、職務、工作崗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電話號碼、尺碼(衣服、鞋、褲子)、到崗時間、進駐病區時間、離崗隔離休養時間、家屬聯系方式、輪轉經歷、原單位信息系統,到崗人員提前通過二維碼進行信息登記,減少人員聚集,提高工作效率。
2.1.2 合理安排人員
病區收治病人年齡跨度較大,從新生兒、嬰兒到成年、老年。嬰幼兒穿刺較為困難,而老年病人常伴有多系統疾病,故應按照到崗護士的輪轉經歷安排崗位;信息系統正常運轉是重要的病區工作之一,病房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很大部分取決于信息系統的流暢,而信息系統的培訓時間較為短暫,護士接收到的內容有限,每組安排熟悉系統的1名或2名人員進駐病區,保障工作順利進行。
由于疫情進展迅速,不能較早估算人力資源的需求。為減少人力資源浪費,根據疫情發展,采取提前預調的方式補充人員。醫院為臨時籌建,培訓場所條件有限,臨時抽調的各醫院護理人員中,護理常用操作基本熟練,但部分人員無傳染病區相關工作經驗。為保證工作同質化,統一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從疾病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操作(主要為鼻咽拭子采集、血氣分析等)、醫院感染知識、病人人文關懷、病區環境布局介紹、信息系統、消防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操作重點為穿脫防護服。按照線上為主、線下為輔[3]的模式進行培訓,進入病區前現場進行情景模擬演練,按照病區三區兩通道工作模式進行考核。
因疫情動態變化,護理人員崗位可能出現流動,且隔離病區工作模式與普通病區不同點為不能提前進入病區熟悉環境,故每個病區床位、標識、物品按照標準化設置,并在病人入住前進行圖片或視頻采集,用作新入崗護士培訓,以保證護士能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疫情流行期間防護物資匱乏,為保證資源合理化使用,按相關文件要求[4-5],避免防護過當,造成物資浪費。建立賬本,準備2~5套防護用品應急使用,按照排班表及病人數量進行核算,每班進行發放。需特別注意的是,病區所設置的三區物品禁止逆行取用,只能按照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的順序取用,故物品應存放在清潔區,指派外圍工作人員負責登記發放。而其余物資的配置應依據病房建立的需要,合理配置病房、辦公區及治療室的設施設備,集中提交申購單[6]。病區基礎設備、耗材、物資配置詳見表1。

表1 病區基礎設備、耗材、物資配置
由于疫情發展,崗前培訓時間較短,很多知識點未進行學習,進入病區后可針對不同的病人逐步利用微信群學習相關護理知識,如糖尿病病人的護理、高血壓病人的護理、常用藥物的基本知識等。前期學習的醫院感染知識較少,重點僅在穿脫防護服部分,對于病區環境的消毒管理、入院病人的宣教、出院病人終末消毒、職業暴露等流程基本未進行學習,進入病區后需及時與院感科溝通交流,完善相關工作流程并保證所有人員掌握醫院感染知識。
目前,關于隔離病區的床護比未見相關文件規定,有文獻報道隔離病區的床護比為(1∶1.44)~(1∶2.7)[7-8]。前期因物資緊缺,在配置護士時主要考慮既不浪費物資又能保證護理質量,本病區設置26張床位,配置護士18人,床護比為1∶0.69。由于護士站及治療室設立在潛在污染區,按照醫院感染要求半污染區不需穿戴防護服、護目鏡以及靴套,體力消耗較小,且病區主要收治普通病人(期間有3例重型病人),每班工作時間為6 h,每輪班次3人交替進入污染區工作,治療高峰期2人,治療結束保持1人在污染區,白班另排2人進入半污染區協助工作。
受前期物資缺乏、經驗不足等因素影響,部分物資未能及時到位,而前期對提交的物資數量判斷不足,容易導致供應不及時或者存量過多。故應做好物資管理,每日進行清點,按照平均消耗量提前申領3 d的物資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