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丹,宋 升,郭 玲,桑曉婷
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江蘇214062
隨著微創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外科手術在脊柱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因脊柱手術切口與椎管相通,且術中常需置入植入物,易引發感染[1]。椎管內組織感染、椎體骨髓炎感染、椎間隙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是脊柱外科病人術后醫院感染的常見類型,其中切口感染是影響手術質量和病人康復的主要因素[2]。術后醫院感染會增加病人痛苦感及死亡率,加重醫務人員的工作量,故加強脊柱外科術后病人早期醫院感染防控至關重要。同時,由于抗菌藥物、手術創面、醫院環境等因素影響,醫院感染病菌譜發生了變化,加大了醫院感染的防控難度[3]。針對醫院感染實施目標性監測,可使有限資源被合理、有效、集中利用在重點部分、重要環節,有利于臨床醫院感染監測。因此,了解脊柱外科病人術后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關影響因素,對護理干預措施的制定有著重要作用[4]。本研究對我院507例脊柱外科術后病人展開研究,進一步探討術后醫院感染發生相關影響因素,以期為后期干預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脊柱外科手術病人507例,其中,男240例,女267例;年齡30~80(53.75±9.78)歲;疾病類型:結核病2例,腫瘤3例,強直性脊柱炎1例,骨折脫位352例,退行性病變135例,其他14例;住院時間6~57(17.63±6.78)d。調查對象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且采用手術治療;②年齡≤80歲;③無精神疾病及認知障礙、意識障礙,存在一定理解與溝通能力;④無其他類型脊柱骨折,骨折部位處于脊柱胸腰段。排除標準:①術前因其他原因已采用抗菌藥物及激素治療;②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存在傳染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者。
統計脊柱外科病人術后醫院感染病原菌種類及臨床資料。①病原菌檢測:病人術后出現切口感染跡象時,采集手術部位穿刺液、汗液等分泌物進行真菌及細菌培養。切口感染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5]中相關標準進行診斷。采用拭子試管取樣,蘸取分泌物,在無菌容器中放置標本。使用瓊脂平板培養基進行培養。統計脊柱外科術后早期醫院感染者革蘭陰性菌(如奇異變形桿菌、沙雷氏菌、聚團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革蘭陽性菌(如產氣桿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真菌檢出情況。操作均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6]的標準進行。采用我國醫學菌株保存中心提供的標準質控菌株,肺炎克雷伯桿菌ATCC700603、鮑曼不動桿菌ATSS19606、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5、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及金黃色葡萄球菌。②病人臨床資料:包括年齡、住院時間、手術時間、是否置入植入物、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是否留置導尿管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情況。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07例脊柱病人中,發生術后醫院感染43例,占8.48%,主要病原菌為革蘭陰性菌,占60.47%;革蘭陽性菌占32.56%,真菌占6.97%。詳見表1。

表1 脊柱外科病人術后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況 (n=43)

表2 脊柱外科病人術后醫院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例(%)
以脊柱外科病人術后發生醫院感染為因變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間、置入植入物、抗菌藥物使用時間、留置導尿管及合并糖尿病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3。脊柱外科病人術后早期醫院感染的多因素分析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4 脊柱外科病人術后早期醫院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及民眾醫療意識的增強,病人及家屬對醫院醫療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醫院感染會對病人的治療效果、治療滿意度及醫院的醫療質量造成直接影響,醫院感染涉及多個科室和治療環節,相關科室及醫療環節中任一細節的疏忽均可導致嚴重后果[7]。
由于脊柱病人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加之排痰不暢,極易產生呼吸道感染,故術后需指導病人進行呼吸訓練,增強肺活量,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8]。本研究中革蘭陰性菌為術后早期醫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革蘭陽性菌次之[9]。術后醫院感染可能是由于機體衰退、大量使用抗菌藥物、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及術后的侵入性操作等,造成了機體內菌群失調,降低了免疫系統功能,使皮膚表面或機體的正常菌群轉變為致病菌,增加了醫院感染發生的風險[10-11]。
椎體切除術、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及椎體植骨術等是脊柱疾病病人常用的手術方式,但因其手術難度大、持續時間長等因素,使術后感染成為術后常見的并發癥[12]。傷口疼痛逐漸加重、局部皮膚升高、紅腫及傷口局部惡臭、膿性滲出、全身發熱等是術后醫院感染的典型表現[13-14]。本研究發現,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置入植入物、抗菌藥物使用時間、留置導尿管及合并糖尿病是術后醫源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手術時間越長將延長病人傷口暴露時間,增加接觸病原菌的概率;留置導尿管操作不當或導尿管時間過長,將損傷尿道黏膜,破壞機體防御屏障和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導致病原菌被帶入尿道,誘發泌尿道感染[1,15];病人并發糖尿病等多種基礎疾病,加之術中需置入植入物,造成植入物表面有細菌附著而形成菌膜,術中難以充分清除,且術后抗菌藥物的使用可無法充分發揮作用,最終延長病程時間,增加病人術后感染發生風險[16-17]。
加強基礎護理,促進排痰,保持病人呼吸道通暢,定時采用霧化吸入、吸痰及排痰的方式護理氣管切開病人。為降低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強化口腔護理[18]。保護性隔離老年病人,鼓勵病人術后咳嗽,多做深呼吸,及時起床活動,避免發生墜積性肺炎。護理人員嚴格遵守洗手制度,操作前后尤其是與不同病人接觸后需認真洗手[19]。為減少環境污染產生的醫院感染,重視消毒隔離。嚴格遵循無菌導尿,并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管。強化留置尿管的護理,確保尿液引流通暢。根據病人病情對留置尿管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及時拔出尿管,促進自主排尿恢復[20]。定期進行細菌培養和耐藥性檢測,促進抗菌藥物合理有效的使用。術前將病人身體狀況調理至最佳狀態,加強術后營養治療,促進機體免疫力的提高[21-22]。
綜上所述,革蘭陰性菌為脊柱外科病人術后醫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住院時間、手術時間、置入植入物、抗菌藥物使用時間、留置導尿管及合并糖尿病是脊柱外科病人發生術后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需加強病人基礎護理,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減少醫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