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遇
統編教材從三年級起每學期安排了一個習作單元,這種編排徹底改變了過去習作附在閱讀之后的局面,突出習作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也將改變教師在習作教學指導上的一些習慣做法。在實際教學中,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究竟要教什么值得教師認真研究。
編者在習作單元中仍然安排精讀課文,有什么特別的考慮呢?不弄清楚這個問題,以往的經驗一定會把教學引向教師很熟悉的教學模式中,那么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只不過是換了位置而已。有鑒于此,教師必須認真領悟編者做出這種安排的用意所在,平常閱讀中必須完成的識字寫字、整體感知、主要內容把握、思想感情感悟等都不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精讀課文學習的重點是:一是為學習寫作服務的,重點是理解設定的單元語文要素指向的寫法,從課文的典型表達內容中提取相應的寫法,理解這樣寫的好處;二是在閱讀中學習寫作,重點是從典型表達范例中弄清楚結構、層次、詞句為習作提供了哪些具體幫助,選擇部分或全部指向寫作的方法、路徑嘗試練筆。
如教學《金色的草地》一課時,這是統編教材第一個習作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訓練目標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的”,指向的習作指導在于留心觀察這一重點目標。課文第3自然段屬于典型表達,教學中教師應該直接引導學生抓住這一段落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草地”就在窗前,很明顯屬于周圍,“發現”一詞最能體現留心觀察,否則容易產生熟視無睹的現象。在具體的觀察中,時間的變化(早上、中午、傍晚)和結果的不同(綠色、金色、綠色),共同體現了作者在“留心”觀察。最難得的是,作者在追問中進行了更仔細的觀察、思考、探究,才發現了草地變化的秘密。這些就是編者安排精讀此課的意圖所在:從典型表達中學習留心觀察什么和怎樣留心觀察。
統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是包括語文知識、能力、方法、策略在內的知識點的有序分布,一般可以分為指向閱讀和指向表達方面。可在習作單元中,語文要素是集中指向表達的,其中第一條原是指向閱讀的目標轉為在精讀課文中的典型表達上探究與發現作者的寫作方法——本習作單元的主題所指。這就要求教師在習作單元精讀課文教學中,精心選定文本中具有典型表達范式的語言內容,從中提取有價值的表達方法,作為有效的教學抓手組織學生訓練指向表達的學習目標。
如教學《麻雀》一課時,單元語文要素目標中第一條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可以選擇課文的第4自然段,分析作者把老麻雀與小麻雀寫清楚的具體方法。“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這是老麻雀看到的危險——自己孩子的命眼看就沒有了;“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這是老麻雀做出的救孩子的快速反應,“石頭似的”——毫不猶豫;“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這既是老麻雀做出搏殺的一種姿勢,又是老麻雀內心害怕的一種反應,畢竟落到獵狗面前麻雀是那么渺小。這一段文字只有三句話,作者將事情寫得清楚,層次分明,這就是中年級學生學習寫清楚需要達到的目標。
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在單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整個教材中也不是孤單的,既是習作單元內部小循環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又是教材體系的螺旋上升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正因為如此,一篇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教學,除了從課文本身確定教什么外,還需要用聯系的眼光去看它在單元乃至整個教材體系中所承載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弄明白教到什么程度的問題。
如教學《爬天都峰》一課時,課文所在習作單元的主題是把事情寫清楚。這是本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在前一課學習把一個時間段從看、聽、想三個方面寫清楚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把一件事的過程寫清楚的方法,可見從單元內部看是既有承接又有提高的。在《爬天都峰》這一精讀課文中,學生了解作者按照起因、經過、結果把爬上天都峰的基本情況寫清楚就行了。
總之,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教學作為一個新的課題,值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既要從中找出把握教學內容的規律性,又要形成具有獨特價值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