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
近日,“民族復興的百年旗幟——中國歷史研究院征集海外中共珍稀文獻展”受到了廣泛關注。在這一展覽中,公開展示了革命烈士陳喬年的履歷。
陳喬年是陳獨秀的次子,他的哥哥陳延年于1927年被捕,他寧死不跪,站著被劊子手亂刀砍死,年僅29歲。一年后,26歲的陳喬年也寧死不屈,被殘忍殺害,就義前,他曾慷慨陳詞:“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血染的文字氣壯山河!
對于陳獨秀,我們關注得比較多,而對于他的兒子們,我們就了解得比較少了。
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和次子陳喬年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1898年,陳延年出生于陳獨秀的故鄉安徽省懷寧縣在城鄉(今屬安慶市),陳喬年比他小4歲。
幼時,兩人同在家鄉求學,勤奮攻讀。1915年,兄弟倆離開故鄉到上海讀書,與他們的父親——正在主編《新青年》雜志的陳獨秀生活在一起,從而受到父親的革命追求的深刻影響。
1917年,陳獨秀應聘到北京大學任文科學長,陳延年和陳喬年遂在上海開始了獨立的生活。不久,兩人都考入震旦大學。
1919年12月,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陳延年和喬年一同赴法勤工儉學。在法國,一度熱衷于無政府主義的兄弟倆,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他們終身的信仰。同時,在這里,他們也結識了同為赴法勤工儉學的周恩來、趙世炎等人,成為了志同道合的同志。
1921年底,在法國北方避居法國軍警搜捕的趙世炎通過書信與在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的周恩來、李維漢、劉伯堅等密切聯系,商討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事宜”。1922年初,他們達成了共識。
1922年6月,陳延年與周恩來、趙世炎一起創建旅歐共產主義組織——中國少年共產黨。它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是在巴黎郊區的布羅尼森林中舉行的。代表大會共開了三天,在法國、德國、比利時三國勤工儉學的18名代表參加。他們是: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李維漢、王若飛、蕭樸生、劉伯堅、袁慶云、任卓宣、尹寬、李慰農、鄭超麟等。
會場設在森林中的一個小空場上,他們從一個開露天咖啡茶座的法國老太太那租來十八把椅子,每人坐一把,就這樣開起會來。趙世炎主持會議,會議選舉出趙世炎任書記,周恩來負責宣傳,李維漢負責組織。8月1日,創辦機關刊物《少年》月刊,陳延年任主編。就是這份刊物中,有一位刻蠟板的編輯,他的名字叫鄧希賢(即鄧小平,鄧小平是他后來為了革命工作而起的化名)。
當時少共委員會的辦公地點設在巴黎十三區意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17號一座小旅館內,趙世炎住在那里,李維漢和陳延年經常在那里工作。而《少年》月刊,也在這里編輯印刷。當時在法國的蔡暢后來回憶:“《少年》刊物是輪流編輯,鄧小平、李大章同志刻蠟板,李富春同志發行。后來該刊物改名為《赤光》。”1974年,鄧小平去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途經巴黎時,他告訴隨行的同志,他和他的戰友們曾住在意大利廣場哪里,并時常去一個小咖啡館喝咖啡。他請中國駐法大使館的人帶他去意大利廣場那看了一下,看完之后,他說:“面目全非了。”
1922年10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召開會議,決議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選中央執行委員會,趙世炎、王若飛、周恩來、尹寬、陳延年為委員。
1923年2月17日至19日,少共召開臨時代表大會,會場設在巴黎西郊一個小鎮上某警察分局的禮堂內,參加會議的有12名代表,除了參加過成立大會的人員之外,還增加了鄧小平、聶榮臻、陳喬年等人。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陳延年和陳喬年等12人,由法國轉赴蘇聯,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和蘇聯革命經驗。
1924年10月,陳延年回國后被黨中央派赴廣州,先后任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駐粵特派員、中共廣東區委秘書兼組織部長。不久,接替周恩來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到1927年3月,廣東黨組織已擁有9000多名黨員,是當時全國黨員人數最多、組織機構最健全,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地方黨組織之一。
1924年11月,陳延年協助周恩來建立海陸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1925年11月,在鐵甲車隊的基礎上,周恩來、陳延年等商定,從黃埔軍校畢業生中再抽調一批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作為骨干,建立了著名的葉挺獨立團。
1925年6月,陳延年、蘇兆征、鄧中夏等領導了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而當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以“整理黨務案”等方式排斥共產黨時,陳獨秀主張對國民黨右派采取妥協退讓政策,作為他的兒子,陳延年堅決反對父親的主張。他在與鄧中夏、張太雷談起陳獨秀的錯誤時,氣憤地說:“(陳獨秀)看不出蔣介石的陰謀,看不見工農的力量,竟把無產階級當作革命的苦力。”又說:“我是共產黨,堅決站在黨的立場,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妥協退讓政策!”
1927年4月,陳延年赴武漢參加黨的五大時,中央任命他接任中共江浙區委書記,他當即轉赴上海,途中上海發生“四一二反革命政變”。6月,中共中央撤銷江浙區委,分別成立江蘇省委和浙江省委,陳延年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在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上海,陳延年不顧危險,與國民黨反動派做堅決的斗爭,不幸于6月26日遭國民黨軍警逮捕。
敵人喝令他跪下,他毫不理會。最終,劊子手殘忍地一擁而上,亂刀將他殺害分尸,投入黃浦江中。陳延年死后一年,陳喬年也被捕。1928年2月16日,中共江蘇省委機關遭到上海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陳喬年等被捕。在監獄中,敵人對陳喬年施盡酷刑。他堅貞不屈,始終嚴守黨的秘密。獄中同志見他受了重刑,十分難受,他卻淡淡地說:“受了幾下鞭子,算個啥。”
1928年6月6日,敵人在上海楓林橋畔將年僅26歲的陳喬年槍殺。
兩個兒子相繼去世的消息,令陳獨秀心如刀絞。而遠在安慶老家的陳獨秀妻子高曉嵐一開始并不知道,惦念孩子的她派女兒陳玉瑩去滬打聽。得知哥哥和弟弟都已犧牲,陳玉瑩傷心過度,一病不起,同一年病死于上海。一下子失去3個孩子令高曉嵐的精神受到極大刺激,1930年冬,她在安慶去世了。
陳獨秀共有7個子女,他的原配夫人高曉嵐生了4個:陳延年、陳喬年、陳松年、陳玉瑩(女);第二任妻子高君曼生下了3個:陳光美、陳子美(女)、陳哲民(又名陳鶴年)。
在陳獨秀的晚年,陪伴在陳獨秀身邊的是他的三子陳松年,這給晚年的陳獨秀很大的安慰。
1942年,陳獨秀在四川江津去世。由于戰亂,陳松年只好把兩位老人,暫時安葬在那里,直到抗戰勝利后的1947年,陳松年到處求人,才托福建一位心地善良的木材商將祖母和父親的靈柩用木排裝上,沿江而下運回安慶。在搬運父靈柩時,他怕國民黨見到“陳獨秀”三字后搗亂,就在父親棺木上寫上了父親科舉時使用的名字“陳乾生”,安葬在集賢關附近的深林中。
陳松年是個普通人,1958年,毛澤東視察安慶時,從當時的安慶地委書記那里得知陳松年的生活困難,毛澤東當即叮囑當地政府對他給予每月30元的生活補貼,并安排他進窯場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后,陳松年被選為安慶市政協常委,安慶市文史館館員,安徽省文史館館員,1990年在安慶去世,享年80歲。
陳獨秀還有個小兒子陳鶴年,為他的第二任妻子高君曼所生。陳鶴年在北大讀書期間是當時北平的“三大學生領袖”之一,加入了地下黨,后投奔北京西山游擊隊,負責電報的收發工作和人員培養。他在抗戰勝利后,攜帶全家定居中國香港。2000年,陳鶴年在中國香港逝世,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