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
學是生活的凝練與改造,它不僅是人類智慧的創造性發揮,更是讓生活變得深刻的一個過程,而再次去閱讀文學作品時,就可以讓自己的智慧得到提升,并且對于生活的認識也會變得深刻。所以,同學們應該多去閱讀一些文學作品,然后試著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來鑒賞這些文本,并在不斷的鑒賞過程中,錘煉自己的思維與智慧。
一、豐富深刻生活的過程
進行文學批評,第一個流程是閱讀,只有對文學作品進行了閱讀,才能夠準確地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同學們的思維邏輯也會發生重要的變化,生活在學生的眼中就不再只是一個客觀存在了,而往往是被賦予了自己情感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
下面我們看看《老人與海》中的一個片段:
我記得魚尾巴砰砰地拍打著,船上的座板給打斷了,還有棍子打魚的聲音。我記得你把我朝船頭猛推,那兒擱著濕漉漉的釣索卷兒,我感到整條船在顫抖,聽到你啪啪地用棍子打魚的聲音,像有砍一棵樹,還記得我渾身上下都是甜絲絲的血腥味兒。
這幾句話描寫的是馬諾林小時候和老人一起出去打魚時的感受,我們讀了這些文字后,很快就感受到了客觀生活在文學作品中,變得充滿了人的主觀性,特別是一些內容已被作者賦予了情感,不再完全是客觀存在了,而讀者在閱讀文本后,很快就受到了作者所描繪場景的影響。
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是被動地接受這些改變過的生活,還要懂得去思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及所傳達的生活經驗,讓自己可以從中汲取有助于自己成長的道理或者經驗,然后自己可以嘗試在平常的寫作過程中,試著去用文字改造生活,將自己豐富的情感賦予生活,并試著給予別人啟發,讓自己的文字產生相應的價值。
二、提升組織架構文本的能力
同學們在閱讀、批評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其實也是一個提升自己組織架構文本的能力,可以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文學作品畢竟不是我們平時的表達,文學作品往往追求的是對人的一種啟發,而敘述也是豐富多彩的,不是平實的平鋪直敘,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是很好地學習寫作的過程。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邊城》中的一段文字: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這段開頭很好地使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作者攫取了很多典型事物來描寫,此外,這些描寫使用了白描的手法,這些架構文本的手法也值得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去學習使用。這段文字中,作者選擇了很多“一”,似乎用這個數字在表達一種含義,也就是這個地方沒有什么太復雜的東西,人的內心也是十分單純的,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這樣的環境鋪墊,為后面的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渲染作用。
文學作品中的很多方法,都是學生學習寫作可以借鑒的重要部分,所以,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的過程就是學習寫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很好地檢驗自己的鑒賞知識。如《拿來主義》中的幾句話:“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這段文字,魯迅巧妙地使用了類比論證手法,用國民黨的送出主義與瘋了的尼采形成類比,很好地諷刺了國民政府的無知無畏。通過鑒賞文本的過程,學生可以很好地掌握一些重要的寫作手法。
三、多元化的鑒賞
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我們一定要鼓勵學生注意多元化的評價與批評。因為文學作品本身即是多元化的,是對生活的一種改造,而且有很多文學意象本身也是多元化的,就算是作者本人,使用了一些意象之后,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自己對于文本的批評恐怕也會發生改變。
盡管文學批評要多元化,但是也不是可以隨意胡亂地批評,而應該是有理有據,可以自圓其說,盡量讓這些批評符合文本創作的背景及作者本人所處的環境,并結合文本的一些重要意象進行批評,這樣的文學批評才更加精準。
如《紅樓夢》中對劉姥姥的描繪:“李紈端了一碗放在賈母桌上。鳳姐兒偏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不語。眾人先是發怔,后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來。”
這段描述有的人認為劉姥姥愚笨老土,如林黛玉稱她為“母蝗蟲”,妙玉把劉姥姥喝過的茶杯準備扔掉,而也有些人認為劉姥姥十分懂得討人喜歡,特別是和與自己年齡相仿的賈母相處時,她懂得史太君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的定位。此外,有人評價劉姥姥十分善良,她最終幫助巧姐改變了命運,總之,對于人物的認知與評價往往是多元復雜的。
總之,我們讓學生嘗試著對文學作品進行批評,并在批評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鑒賞水平,讓他們熱愛經典,欣賞經典,并嘗試著創作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