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寅生

在民國軍界,蔣百里(1882—1938)屬于泰斗級的人物,他從日、德學成歸來,當過保定軍校校長,代理過陸軍大學的校長。民國時期的高級將領,多從這兩所軍校出身。比如北洋軍閥時期,不少中高級軍官就是保定軍校的學生;1924年,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開學,當時的不少教官也是保定軍校出來的學生;1926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兩湖戰場上的主要將官如唐生智、陳銘樞、葉挺等都出自保定軍校。
因為這一歷史淵源,1929年,蔣百里應蔣介石之邀趕赴南京時,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從下關車站到新街口,到處張貼著“歡迎軍界泰斗蔣百里先生”的標語,當晚,蔣介石舉行歡迎蔣百里的宴會,各高級將領均來作陪。
盡管聲望如此之高,但蔣百里一生從未有過手握兵權、獨當一面的機會,多數時間,他都是靠自己的軍事理論來影響中國的軍事實踐。
抗戰爆發之后的軍事進程,不少方面驗證了蔣百里此前的預見預判,當年他在《國防論》扉頁上題詞:“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這句話振奮了中國軍人的抗日決心,他提出的戰略戰術設想更有效指導了中國軍民的持久抗戰。
陶菊隱(1898—1989,湖南長沙人)是當時的知名記者,他本人不懂外語,卻能根據別人所翻譯的外文資料研究國際局勢,發表過一批頗有見地的文章,蔣百里很欣賞陶菊隱的敏銳,兩人由此成為忘年之交。
抗戰爆發之后,蔣百里兩度出國,一面考察國際局勢,一面為中國抗戰爭取支持。1938年8月,他從歐洲回來后,向蔣介石匯報自己此番出使經過,談及當時的國際形勢,他提到自己有個朋友陶菊隱近年研究國際問題,很有見地,希望蔣介石能召見陶某聽聽他的意見。蔣介石此時求賢若渴,自然應允,但其時陶菊隱遠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若直說是遠在漢口的蔣介石要見他一見,陶菊隱可能會以兵荒馬亂、來往不便婉拒邀約,于是蔣百里心生一計,他先從香港致信陶菊隱,說自己有要事相商,請他務必來港一敘,隨信匯去兩百元路費,信的末尾更表示:如果陶菊隱不來香港,他就要來上海與陶相見。陶菊隱擔心蔣百里來滬不便,于是回信表示自己愿去香港與他見面。
陶菊隱向《新聞報》請了10天假,9月5日從上海啟程,9月7日抵達香港,下船后,蔣百里的夫人佐梅前來迎接。陶菊隱一路問蔣夫人先生何在,佐梅一味支吾,說他在等你。陶菊隱住下之后,不見蔣百里,吃完飯,依然不見蔣百里,陶菊隱大為不快,說蔣先生既然不肯露面,他只好乘原班輪船回滬,佐梅見此,只好說:“現在老頭子在你們湖南,他馬上就會回香港來看你,他叫我負責招待你,你總得見他一面才能走。”
陶菊隱答應可以再等蔣百里幾天,這幾天里,佐梅讓蔣百里的侄子陪陶到處游玩,眼見假期將盡,依然不見蔣百里回港,陶菊隱于是又要定回滬的船票,佐梅這時又說:蔣百里現在可能在湖南南岳衡山,請陶先生去那里和他做一短暫的會晤,然后再折回香港,轉輪返滬。
聽到此話,陶菊隱有些氣惱,說你們這樣捉弄我,究竟為什么?佐梅苦勸陶菊隱千萬要去衡山走這一遭,還表示自己愿帶兩個女兒陪陶先生前往。陶菊隱卻不過夫人的情面,只好答應前往湖南。
陶菊隱與佐梅、蔣百里的兩個女兒先船后車,幾經周折,總算趕到衡山,見到了蔣百里。其時,蔣百里正在主持陸軍大學由南京內遷的工作。
陶蔣見面,蔣百里先談了當時的局勢,而后請陶菊隱就第二次世界大戰會不會在近期爆發講講自己的意見,陶菊隱認為盡管希特勒近日對捷克虎視眈眈,但英國在軍事上毫無準備,外交上也需要調整一下,不大可能立即同德國決裂,結論是英、德近期打不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更不可能很快爆發,中國問題還須中國人自己努力,不能把國家民族的命運完全寄托在外人手上。蔣百里深以為然,對陶菊隱講:“好,明天我們就動身到漢口去,你向委員長當面一談。”陶菊隱至此才知,原來蔣百里將他約到內地,是為了帶他去見蔣委員長。
陶菊隱當時實在不想再去漢口,借口說我這一知半解都已向您講過,由您轉述即可,何必非讓我去見委員長呢?蔣百里說:“我早就知道你不愿離開上海,所以才不用委員長邀請的名義,而是由我把你引到內地來,如你不去漢口,我將無以報命。”他向陶菊隱保證:絕不強求他在內地擔任任何工作,見過委員長后便可回上海繼續當他的新聞記者。
9月24日,蔣陶二人抵達漢口,25日,蔣介石即約見陶菊隱,咨詢他對最近歐洲局勢的看法,陶菊隱陳述了自己的見解,談話結束,已過正午。蔣介石想給陶菊隱安排一個職位,蔣百里代陶婉拒,說陶菊隱目前還不能離開上海,委員長不必給他任何安排。
回到飯店,陶菊隱就想返滬,蔣百里卻又要他將自己的觀點整理成文字。就在這數日間,歐洲局勢出現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重大變化,一貫奉行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張伯倫三度飛往德國,終于在9月29日深夜與希特勒達成了《慕尼黑協定》,戰云密布的歐洲暫時放晴,張伯倫自以為得計,又趁勢與希特勒簽署了所謂“英德宣言”,宣稱兩國“彼此將永不作戰”,“決心以協商辦法”解決兩國間的一切爭端。對這一紙互不侵犯的宣言,張伯倫視如珍寶,回倫敦后得意洋洋向英國人宣稱:“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現在我請你們回去,在你們的床上安心睡覺吧!”
事態的發展果然驗證了陶菊隱的預判。
9月29日,蔣介石秘書陳布雷來到陶菊隱下榻的飯店,拿走陶菊隱寫給蔣介石的材料,又將兩本密電碼分交蔣百里、陶菊隱,叮囑陶菊隱:你回上海后,國際間發生重大變故,委員長當隨時咨詢你的意見,所有往來電報,指定由上海中央分社社長馮有真轉送,必要時委員長當邀請你再來內地見面。
回到上海后,陶菊隱與蔣介石有過多次電報往來,先后就蘇德互不侵犯協定,日蘇矛盾沖突、日美會談等國際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隨即進占公共租界,陶菊隱擔心密碼本會被日軍發現,冒險回到報社將密碼本及與蔣介石、陳布雷等人來往密函燒毀。
有關蔣百里邀陶菊隱去見蔣介石的經過,陶菊隱都把它寫在了《記者生活三十年》里。在書中,陶菊隱對當時名人頗多揶揄,唯對蔣百里推崇備至,說:“大凡聰明才智之士,對學問不肯下刻苦功夫,哪知百里以絕頂聰明而又具有無限的求知欲。大凡聰明而又有學問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哪知百里虛懷若谷。自己有百善而毫不自滿,別人有一技之長獲一慮之得,就不禁傾倒備至,游揚不遺余力。”
(責任編輯: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