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愛軍
文前提要: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對其進行思維觀、方法論的指導,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以及多方面的興趣,并獲得一技之長。
“雞娃”之路不好走
“雞娃”是一種用來形容家長給孩子“打雞血”,催促孩子學習的新說法,多用于焦慮的中產階層家長。
剛剛結束首播的電視劇《小舍得》,就生動地展示了家長是如何拼命“雞娃”的,把教育的焦慮真實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引發了無數觀眾的共情與共鳴。電視劇主要展示了三個家庭培養孩子的方式,對“雞娃”最上心的是田雨嵐,兒子子悠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上各種培訓班、做不完的作業,即便是子悠最喜歡的每周一次的足球也被無情取消。南儷家的歡歡曾有過快樂童年,但在成績倒數之后,也開始上輔導班。即便是家庭條件最差的米桃,爸爸擺水果攤,媽媽給人家做保姆,但為了不讓孩子掉隊,也咬牙報了上萬元的擇數補習班。
在現實中,細心觀察,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雖然沒有人喜歡劇中的田雨嵐,但在實際中,很多人卻活成了她的模樣。2018年發布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或“非常焦慮”,僅有6%為不焦慮。調查結果還顯示,家長最焦慮的年齡段集中在幼兒和小學階段。
但是,“雞娃”之路并不好走。子悠被逼得開始抑郁,甚至考試時因壓力過大出現幻覺;為了刺激歡歡的好勝心,補習老師不斷施壓,也導致她不能與好朋友米桃好好相處,就連歡歡尚未進入小學的弟弟,也被送進了培訓班……隨著劇情的更迭,觀眾們也越看越扎心。
可是,并不是所有“雞娃”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近日,一位網名叫“王食欲”的95后女生揭開了“雞娃”的真相。她就是接受“雞娃教育”長大的,從4歲時開始上輔導班,包括學區房、私立外國語學校、補習班、南極游學、出國交換,所有能想象到的“雞娃教育”方案,她都體驗過。但“王食欲”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這樣一個現實,即被瘋狂“雞娃”之后,她卻并沒有能獲得真正的成功。“王食欲”考上了一所電影學院導演系,現在是一名作家,可以養活自己,但遠談不上成功。同時,她身邊一起被“雞娃”過的朋友,工作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搞起了烘焙,有的辭職當酒保,有的甚至去做了健身教練、外賣派送員,與他們父母原來想象中的所謂“金領”相去甚遠。
自身成長是關鍵
教育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家長也在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那么,我們現在就談一談應該本著什么樣的目的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關于教育,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教育即成長。這個觀點,被教育界所接受,認為他的思想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最本源的意義。根據盧梭的思想,教育就是讓每個人的天性與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不斷的成長,同時還是助長和完善人的品格和價值觀的一種手段。
可見,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的內在潛質得到發展和提升,同時使得孩子的人格不斷得到完善。比如說,智力的發展是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提升;德育則鼓勵追求崇高的精神,充滿正能量。
而反觀“雞娃”的成長之路,大多是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將父母認為對其有用的知識、技能灌輸給孩子。這顯然與成長是背道而馳的。“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但教育的本質卻不僅只是提高孩子的知識和技能,而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們成長為一個具備高尚人格、能夠為社會的進步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的人。
都有出彩的機會
其實每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在任何行業工作都可能獲得成就,成功的路不止一條,不必對學校和分數過于焦慮。
當今社會,常常把成功與否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有的則直接把能不能賺到錢作為判斷標準,這是不科學的。也正是因為這種想法作祟,所以孩子在學校里面必須成為“學霸”,必須考進名校,然后得考上985大學,最差也得上211大學,這樣才有可能成功,未來進入社會也才有可能拿到高薪。然而,這種成功是膚淺的。
從大的方面來說,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人”,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作為家長,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藝復興后期法國人文主義最重要的代表蒙田說過的話,并把這句話作為自己培養孩子的準則: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
當今社會處在快速發展階段,給每一個人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具備了高尚的品德,同時又掌握了技能,并不斷完善自己,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杰出貢獻。獲得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的個人,他們來自國防軍工、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傳統工藝等多個行業的平凡崗位,但都是所在行業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比如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軍品總裝二部鉗工班長戴振濤、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工人周皓等等,均是如此。
成功的道路千萬條,成長是第一條。作為家長,不必心心念念分數的高低,也不必對名校產生執念,乃至于讓自己陷入焦慮之中。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對他們進行思維觀、方法論的學習,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讓他們有多方面的興趣并擁有一技之長。跨過分數和名校,轉而關注教育的本質,這才是家長應該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