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文前提要:在延遲退休漸行漸近的大背景下,科學合理地化解養老所需的資金壓力以及潛在的健康風險也是減輕養老財富焦慮的“必修課”。
養老是每個人都要考慮的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實行延遲退休政策是“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同時強調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消息一出,不少上班族都慨嘆有點焦慮,感覺“壓力山大”。的確,如果單從退休年限上來看,延遲退休一旦實施,就意味著中青年群體領取退休金的時間可能向后順延數年甚者十余年。在延遲退休漸行漸近的大背景下,科學合理地化解養老所需要的資金壓力以及潛在健康風險顯然也已經成為減輕養老財富焦慮的“必修課”。
合理化解資金壓力
客觀而言,我們日復一日地積極工作、積累財富,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能讓自己過上富足理想的退休生活。但何時可以退休,如何為養老做好準備,最終又能獲得怎樣的晚年生活品質,說到底與每個人的養老規劃及對應的資金儲備密切相關。
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如果不考慮子女的資金支持,退休后的收入主要依靠以下三大“養老金支柱”:第一,是基本養老金制度,是由國家強制實施的社會保險;第二是企業補充養老金制度,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是個人儲蓄養老金制度,即個人通過儲蓄投資、養老保險等儲備規劃為自己的養老生活追加保障。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養老第一支柱的保障可能存在一定缺口,企業年金整體發展也較為緩慢,覆蓋面相對較小。這就意味著,未來的個人養老不能完全依賴政府和單位。如果想要為自己的晚年生活規劃更高的自由度,就更需要考慮及早籌劃個人養老的資金儲備。如果從兼顧投資風險和收益的角度進行考量,除了大家較為熟悉的銀行理財產品,養老目標基金以及商業養老險也是適用于養老儲備規劃的投資工具。
具體而言,養老目標基金是指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為目的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與普通公募基金相比,養老目標基金采用成熟的資產配置策略,可進一步合理控制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在養老目標基金的具體選擇上,如果對于自己的養老投資需求清晰,風險偏好也較為明確,可選擇目標風險策略型基金;如果對投資較為陌生,則可以考慮選擇目標日期策略型產品。
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則通常指年金保險產品,是一種可以提供定期、定額現金流的保險產品。借助商業養老險,投保人可以鎖定終身利率,在低利率環境中也可獲取穩定的投資收益,被投保人可在生存期間保證領取養老年金,“活多久、領多久”,進而有效對沖“長壽風險”。在養老保險產品的具體選擇上,投保人可根據退休后資金需求,減去退休后可獲得的收入得出養老資金缺口,確定商業保險金在填補這個缺口中占到多少比例,推算出每月或每年需領取多少商業養老保險金,從而進行合宜的保額設定。養老保險的年繳保費一般建議控制在個人或家庭年收入10%~20%之間。
科學轉嫁健康風險
除了合理規劃養老儲備,為了避免因病返貧的健康焦慮,我們還需要學會科學轉嫁健康風險。在重大疾病整體呈現出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年齡日益降低的大背景下,如果想要有效化解健康問題可能對家庭財務造成的打擊,就需要按照“重大風險優先、可控風險自留”的原則合理規劃個人或家庭的健康“防線”。
一般情況下,如果家庭經濟支柱的工作和收入變動不大,會使家庭一下子陷入窘迫的幾乎全是因為意外事故以及重大疾病的發生。考慮家庭經濟責任的集中程度以及社保相對有限的保障能力,建議投保人按照“先家庭支柱,后老人孩子”的順序逐步為個人及其他家庭成員轉嫁健康風險。
在健康保障的具體選擇上,“意外險+百萬醫療險+重疾險”的組合是適用于大部分個人和家庭的“健康保障公式”。其中,意外險可以較低的保費支出保障被保險人因重大意外事故造成的殘疾或死亡的風險;高杠桿的百萬醫療險可以報銷重大疾病帶來的大額醫療費用;提前給付型的重疾險則可在報銷型醫療險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償重疾恢復期的康復費用、護理費用以及收入損失,維持家庭的正常生活水平不受重大影響。在重疾保額的選擇上,一般建議為家庭支柱選擇50萬元以上的保額。如果因健康狀況不佳、從事高風險職業等原因無法購買普通的百萬醫療險等商業健康險產品,也可以購買核保較為寬松的“惠民保”等半政策性產品作為社保的補充。
及早規劃事半功倍
從總體上來看,只要做好相應的規劃和準備,中青年群體真的不必對延遲退休太過焦慮。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延遲退休也有降低養老金儲備壓力的另一面:由于工作的時間長了,月度領取養老金的金額相應會提高,個人的養老金缺口會減少。需要個人積累的養老金數額降低了,積累養老金的時間長了,工作時每年需要積累的資金金額也會相應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延遲退休一旦實施,大部分中青年群體準備養老資金的時間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變長,因此“投入多不如投入早”。在相同的本金和投資回報率的基礎上,時間越長,復利驚人的“時間魔力”會讓收益大幅放大,盡早規劃“備戰”往往事半功倍。在健康保障方面,目前大部分健康醫療險的投保年齡上限為55~60周歲,且同等保障所需繳納的保費也與被保險人的年齡成正比,因此健康焦慮與風險的轉嫁也同樣是“宜早不宜遲”的。
說到底,有時真正可怕的并非是突發的焦慮和風險本身,而是缺乏必要的準備。過分擔心自己的養老壓力,除了讓人內心更加壓抑以外,并沒有太大的益處。與其放大心理上的焦慮,不如盡早開始行動,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夯實自己的“養老小金庫”,同時借助科學的健身方式以及合宜的保險規劃完成“避險”預案,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良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