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熊貓別名很多。熊貓愛吃竹子,所以得名竹熊。熊貓皮毛一般黑白相間,所以也叫黑白熊。其實,熊貓還有其他顏色的,四川熊貓一般黑白相間,秦嶺熊貓則出現過棕色和白色個體。無怪乎許多古代典籍里稱熊貓為白豹 (《爾雅》),白狐、白羆 (陸璣《詩疏》)。想來古人大約見的多是秦嶺熊貓,而非四川熊貓。
古書里,熊貓一般被稱為貔貅或貊(貘)。據說龍生九子里就有貔貅,古人把貔貅當作神獸,《詩經》《莊子》《尚書》《本草綱目》都有其記載,最出名的莫過于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了:黃帝利用馴養的虎、豹、熊、貔貅等猛獸助戰,在阪泉打敗了炎帝。古人把勇士比喻為貔貅,以至軍隊都打著“貔”“貅”的旗號,象征著戰無不勝。這便是典籍里把軍隊稱為貔貅的原因了。

“貊”“貘”兩字相通,古書里都指代熊貓。白居易有一架熊貓屏風,醫好了頭疼,于是他專門寫了篇《貘屏贊》,將熊貓狠狠夸獎了一番。有趣的是,貊還指古代東北游牧民族,大約他們以熊貓為圖騰,而貘還指奇蹄目貘科動物,它們分別生活在中美洲和東南亞,是馬和犀牛的近親。白居易《貘屏贊》里說貘“象鼻犀目,牛尾虎足”,也許是他把現代貘和熊貓搞混了。
熊貓還有個令人恐懼的名字叫食鐵獸。《山海經》《神異經》《爾雅》里都言之鑿鑿,認為熊貓食鐵。這是怎么回事呢?據專家推測,很可能是熊貓常去村民家中舔食炊具上的鹽,把炊具咬爛,村民誤以為熊貓食鐵,口口相傳,熊貓就變成了食鐵獸了。
(文/張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