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譚

所謂的“中國古建筑不用釘子”,其實是一種基于“中國古建筑以榫卯為主要技術”和“榫卯結構往往不用一顆釘子”這兩個知識點而腦補出來的錯誤認知。事實是,中國傳統古建筑既以榫卯為主要技術,也大量使用釘子——包括鐵釘、竹釘和普通木釘等。
唐代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述他想象中的阿房宮時有這樣一段文字:“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薄前⒎繉m,承重的柱子比耕地的農夫還多;架梁的椽子比紡織的女子還多;閃閃發光的釘帽,比倉庫里糧食的顆數還多。“釘頭磷磷”四字,意味著在唐代人的認知里,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筑是要大量使用釘子的。
此外,讀過著名的《營造法式》的人也會知道,釘子的使用是中國傳統古建筑修造技術的一個重要部分。該書卷二十八專門談如何“用釘”。內中有椽釘、角梁釘、飛子釘、大小連檐釘、白版釘、蔥臺頭釘、猴頭釘、卷蓋釘、圓蓋釘、拐蓋釘、兩入釘、卷葉釘等諸多名目。這些釘子可以用鐵做——早在戰國時期的燕下都遺址中,便已發現了鐵制瓦釘,也可以用竹子或普通木頭做??傊?,釘子對傳統古建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再澄清一個廣為流傳的錯誤說法。該說法稱,“故宮的建筑都是由木頭搭起框架,并采用一種稱為榫卯的結構來連結,上面沒有一根釘子”。實則紫禁城的建筑也使用釘子,只是這些釘子從外觀上不太容易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