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媛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發熱的有效降溫護理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發熱的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采用單純藥物降溫收集25例患兒為對照組;采用藥物及物理降溫的25例患者為觀察組,體溫均以耳溫≥38.5度為降溫標準。兩組患兒均按醫囑準確及時給予對癥治療,按發熱常規護理(保持皮膚干凈、衣服柔軟干燥,多喝白開水、清淡飲食,多食水果、健康指導等)。分析比較兩組患兒的降溫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的情況。結果:觀察組降溫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均未發生并發癥。結論:針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患兒,藥物與物理聯合降溫是患兒護理過程中最有效的措施,能夠顯著的改善患兒的預后,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兒童;呼吸道感染;發熱;護理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一種常見病,常見的身體表現是咳嗽、呼吸較重、體溫高、呼吸困難、頭疼、全身無力,季節變化尤其容易引起發病,以春季、冬季最為多見,好發于嬰幼兒,且臨床表現明顯較急,有的來勢兇猛,很容易引發其他熱癥以及病毒蔓延,感冒、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還有其他疾病會伴隨著發熱過程而滋生。針對不同程度的不同原因不同年齡階段的發熱,有著不同地治療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針對于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發熱的患者,采用對比研究方式,辯證出比較理想結論,現將對象與方法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50例小兒發燒患者,觀察時間為6個月。組患兒主訴表現為發熱、咳嗽、虛汗、食欲不振、不同程度頭疼、咽喉痛、全身無力,在為期6個月的跟隨期間有不同次數的發熱復發。其中藥物組男17例,女8例,年齡1-12歲,平均6.2歲。病程3-14天,平均7天。物理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1-12歲,平均6.9歲。病程3-14天,平均7.8天。兩組患兒沒有非常明顯的發熱區別,也沒有非常明顯的年齡與性別差別,可比性可靠。
1.2 方法
隨機分為第一組和第二組,第一組25例采用藥物降溫,第二組25例采用物理降溫加上藥物治療。
1.2.1 藥物法降溫法
針對于此種現象,藥物組根據發熱原因不同,采取了兩種藥物治療方案。
抗病毒口服液:一種是病毒感染性發熱,采用的藥物是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韋林,布洛芬顆粒。其中抗病毒口服液口服,8-12小時一次,一次10毫升,酌情減少小兒用量。利巴韋林用溫開水完全溶解后口服。一次0.15g,8小時一次次,連用7天,根據小兒年齡體重酌減。布洛芬顆粒溫開水沖服,4-8歲兒童,一次0.1g,8歲以上兒童一次0.2g,在第一組用藥過程中,按照此種用量,從服用第一次藥后出現了降溫效果,但是2個小時后出現了發熱癥狀。另外一種是炎癥發熱,采用藥物是頭孢克肟顆粒,阿莫西林顆粒和中藥灌腸。頭孢克肟顆粒每日每次每kg1.5~3.0mg的服用藥量,12小時一次。阿莫西林顆粒一日劑量按每kg 用量20-40mg,一天3次,間隔不少于6小時次。
中藥灌腸:灌腸溫度36 ℃~37 ℃。操作:先囑家屬給予患兒排空大便,緩慢注入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的中藥灌腸液,灌畢肛門壓緊,保留30分鐘以上平躺。用量:1歲~3歲,每次灌20 mL~30 mL;4歲~6歲,每次灌30 mL~40 mL;7歲~9歲,每次灌40 mL~50 mL;10歲~12歲,每次灌80 mL~100 mL。每天1次或2次,3 d為1個療程。這兩種藥物法均使用至少3天,然后根據小兒體溫酌情減少或停用。采用此種方法降溫效果1天后出現明顯,持續3天用藥后,療程內有6個患兒出現反復發熱現象[2]。
1.2.2 物理降溫法
物理組三部曲:首先就是患兒生活周圍環境溫度太高了不行,采用方法使空氣流通,但是不能讓患兒吹著風,室內濕度不能太高,不利于熱量和水分散發,病兒被子蓋薄點,衣服穿少點,還可以敞開衣服散發熱量,但要注意溫度過低使患兒發抖,打噴嚏。再就是多飲溫水,對于小兒退燒有很大作用,可預防脫水,還可以多喝水多排尿,促進道謝,讓尿液帶走患兒身體內的熱量與病毒,促進身體機能發展。還可以用采用溫水拭浴,擴張表皮血管,或者用溫水加一點點酒精也可行。物理組11例體溫較高小兒,使用了降溫貼,每天1-3次,每貼可連續使用8小時。
1.3 評價標準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降溫標準是耳溫度小于等于37度。
2 結果
根據隨訪結果與數據分析,對于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第一組退熱效果明顯優于第二組;對于小兒身體恢復,物理組小兒恢復以及免疫力、抵抗力優于藥物組。
3 討論
在醫學標準中,36.5-37.5℃是小兒正常體溫。一旦超過這個標準,而且波動范圍在1℃之間,都可以認為是發熱。所謂低熱,指腋溫為37.5℃-38℃。發熱時間超過兩周就發展為長期發熱。發熱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人體免疫力、抵抗力機制的成長過程。
應該先清楚了解病毒性發熱的根本原因,從源頭杜絕發熱以及其他并發癥的發展。所以小兒年齡越小,一旦出現發熱現象,看護者越應該遵循發熱的規律,采取正確的降溫方式,來配合小兒免疫力系統的自我增強,不能急于退熱,采用藥物武斷地隔斷免疫力機制的發展。
從對反復發熱的影響來看,在長達6個月的隨訪中,物理組患兒發燒復發率為20.3%,遠遠低于藥物組。而且還避免了藥物降溫的可怕之處。有時候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查出根本原因,退熱藥品,抗生素就大量,最快速度的使用,縮短了發熱時間,隱藏了發熱本質,造成健康隱患。人們毫無限制的使用這些退熱藥物,反正小兒一有發燒,就使用抗生素,而且越用越新,越用越高級容易產生抗藥性,抗生素或藥劑都無效了,所以對抗生素不可濫用,藥物也盡量少用,提倡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
參考文獻:
[1]王智慧.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降溫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性電子期刊,2018,11(30):117
[2]林曉艷.473例小兒急性上感的物理與藥物降溫分析[J].健康必讀旬刊,2016,13(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