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程麗,高樺,朱囡囡
拒學癥指學齡期兒童和青少年的任何拒絕上學或不能在課堂堅持一天并表現出一系列身心癥狀的心理問題。拒絕或厭學一直是青少年中存在的最普遍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上學觀念發生了巨大轉變甚至扭曲,導致厭學或拒學現象越發越嚴重,有調查研究顯示西方國家青少年拒學率達1%以上。國內研究顯示拒學率呈不斷上升趨勢。青少年產生拒學的原因有很多,有來自個體行為、家庭環境、學校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然而對青少年拒絕上學心理特征研究文獻并不多見,本研究以家庭環境因素為側重點,研究其與青少年產生拒學心理特征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因拒絕上學來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門診就診的青少年病人86 例為病例組,其中男生56 例,女生30例,年齡(15.68±2.58)歲,納入標準為:(1)符合醫學上拒學癥診斷定義;(2)年齡范圍為 12~18 歲或者初高中學生;(3)每學期拒上學次數達5次以上或者累計達到5 d 以上;(4)病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5)無重大精神性疾?。荒塥毩⑼旰笳{查問卷。隨機抽取安徽省某初、高中與病例組同等年級、性別的非拒學青少年86 例為對照組,其中男生56 例,女生30 例,年齡(16.22±2.36)歲;各組中初中生46 例;高中生40 例。對照組成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的相關要求。1.2 方法
1.2.1
調查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選取由國外MOSS教授等設計并經我國著名專家費立鵬等專家多次修訂的家庭環境量表為藍本,并根據專家意見反復挑選和修改條目,設計最新調查量表,量表結構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病人基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病人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家庭收入、是否為獨生子女、家務活動;第二部分為家庭環境調查條目(參考庭環境量表中文版),其內容主要包括10 個方面,90 個條目(每個方面包含9 個條目),每個條目以“是/否”的形式設計單選項,選擇“是”計1 分,選“否”不得分,10 個方面具體為:(1)家庭成員親密度;(2)情感表達;(3)家庭矛盾;(4)家庭成員自主獨立性;(5)成功性;(6)知識性;(7)娛樂性;(8)道德宗教觀念;(9)組織性;(10)控制性。預調查結果顯示:問卷信度系數(克倫巴赫a 信度系數)為0.96>0.8,說明各維度下的量表條目設計內部一致好,問卷設計合理;用因子分析法對問卷結構效度進行檢驗,KMO 統計量值為0.868>0.8,Barlett 球形檢驗,P
<0.05,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1.2.2
調查方法 病例組進行訪談調查,調查時要求被調查者不受他人干擾獨立完成問卷;對照組實時填寫問卷并及時回收問卷(父母文化程度按照父親或母親文化程度較高的一方填寫)。
2.1 青少年拒學心理影響單因素分析
一般資料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狀況、是否為獨生子女、家務活動頻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1 青少年拒學心理影響單因素分析/例
2.2 青少年拒學心理影響因數logistic 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探索影響青少年拒學心理特征的獨立因素,研究各變量對青少年產生拒學心理的影響,以是否拒學為因變量,(Y=1 表示“拒絕上學”、0 表示“非拒學”),再將上述P
<0.05的4個因素以及家庭環境調查條目的10個方面視為自變量,每個方面的得分為該方面下設計的各條目總得分。當某自變量為計量資料或等級資料時,可直接引入單個變量標識其取值;當自變量為二分類變量或多分類變量時,按其分類個數(如k個),引入(k-1個)啞變量,每個啞變量取值均為0或1。在本研究中,父母文化程度為等級資料,父母婚姻狀況、是否獨生子女、家務活動頻度為二分類資料,家庭環境調查條目的10個方面為計量資料,故需建立14 個變量,分別用X1-X14 表示,引入水準α=0.05,剔除水準α=0.10,采用向前LR 法,將上述因素納入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結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青少年拒學心理影響因數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
經二分類的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青少年拒學心理的危險因素是父母離異、獨生子女、家庭矛盾;而家庭成員親密度、情感表達、家庭成員自主獨立性、知識性、組織性和控制性是保護性因素,防止青少年產生拒絕上學心理。
青少年拒學現象的普遍性,給不少家庭和學校造成了很大困擾,我國對拒絕上學或厭學的研究最早于20 世紀80 年代,但大多數只進行表面的調查,對其產生的原因及其干預研究不深,缺乏系統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此為創新,抓住青少年拒絕上學可能涉及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篩選主要因素,以為后期的心理治療提供對策指導。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病人一般資料中,拒學病人父母文化程度、父母離異狀況、是否為獨生子女都與青少年產生拒學或厭學心理密切相關,這與國內某些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初步決定了其自身對學習重要性的評估,在本研究中,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孩子產生拒絕心理的危險性就越高,這可能源于父母的影響,特別是當今社會發展,學習早已不再視為人生發展的唯一途徑,從而弱化了上學重要性的意識;另外,父母離異狀況也是影響孩子產生拒絕上學心理的重要因素,父母離異是孩子產生拒絕上學的危險性因素,在離異家庭子女中,內心產生自卑感、怨恨是常見的心理現象,得不到完整的父母的關愛,內心常會感到不平,在學校中,有時會受到同學的嘲弄和譏笑,加上社會的偏見和輿論壓力,都可能使他們在他人面前感到羞恥,覺得低人一等,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可能會引發他們出現不敢融入人群,回避學校等行為;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也更容易產生拒絕學習的心理,這可能源于父母溺愛,過度縱容孩子學習,從而放松了對孩子教育監管的警惕性,再加上孩子本身厭倦學習,更加深了其拒絕上學心理的產生。
此外,在家庭環境調查的各方面中,家庭成員親密度、情感表達、家庭成員自主獨立性、家庭矛盾的發生與否、家庭知識性文化普及、組織性、控制性也是青少年產生拒絕上學心理影響因素。其中家庭成員親密度、情感表達、家庭成員自主獨立性、知識性、組織性和控制性可以視為影響孩子產生拒絕上學心理的保護性因素,這些因子得分越高,產生拒學心理現象越不明顯。家庭成員親密度主要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和支持,情感表達主要為傾聽家庭成員訴求,相互開導;家庭成員自主獨立性,即家庭成員自尊、自信和自主的程度;知識性指家庭成員對政治、社會、智力和文化活動興趣的大小;組織性和控制性是指建立做事程序和原則,這些方面均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家庭矛盾的發生與否是影響青少年產生拒絕上學心理的危險性因素,家庭系統理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忠于家庭的,當家庭出現問題的時候,尤其是父母關系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分擔父母的痛苦,哪怕是用父母最害怕的方式,比如傷害自己或者不去上學等,將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從而弱化父母之間的矛盾沖突。
中國教育調查委員會的數據表明家庭環境和師生互動均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育和成長至關重要,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高發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考慮社會環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亦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問題行為與家庭環境存在關系,家庭環境質量越差,越容易出現問題行為。青少年拒絕上學心理也是會受家庭環境及父母本身的影響,我們應當著重從父母入手,改善家庭環境,轉變孩子父母對教育問題的扭曲認識,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以減少青少年拒學心理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