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賴忠濤,趙永華,李濤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eal spondylotie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以伴發眩暈、耳鳴、視力障礙等臨床表現為特征的頸椎病類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CSA臨床癥狀出現的主要原因。CSA臨床發病率較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CSA 的發病率僅次于頸型頸椎病,它對病人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產生巨大困擾。目前CSA 的發病機制尚未統一,醫學研究認為骨性機械壓迫、椎動脈血管病變、交感神經激惹反應、血液流變學改變等機制均可能是導致CSA中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發生的原因。現代研究發現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變與CSA 的發病具有顯著相關性,且血液黏度升高引起的血液循環障礙是加重CSA 臨床癥狀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降低血液黏稠度、緩解血液高凝狀態是CSA 治療過程的重要步驟。葛酮通絡膠囊是我國的二類新藥,其主要成分為葛根總黃酮。現代藥理研究指出葛酮通絡膠囊具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緩解血液高凝狀態等藥理作用,能夠明顯改善CSA病人的臨床癥狀。
李業甫教授是我國推拿界泰斗,見證了我國近代推拿學自孱弱走向輝煌的發展歷程。李教授在頸椎病的推拿治療中推崇“筋骨并舉”的治療思路,對頸椎病的現代推拿治療產生深遠的影響。如陳飛、何光遠等學者均在李氏“筋骨并舉”推拿思想的熏陶下對各型頸椎病進行治療,皆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李業甫教授認為,在頸椎病的治療中,要多考慮筋傷與骨傷的關系,只有揉筋以治筋傷,正骨以治骨傷,方可達到“骨正筋柔”的平衡狀態。筆者為探求更佳的CSA 臨床治療方案,在推拿治療上遵循“筋骨并舉”的推拿思想,采用李氏“揉筋正骨”手法,并嘗試將此手法與葛酮通絡膠囊結合應用于CSA 的治療中,發現臨床療效頗佳,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8 年 4 月至 2020 年 6 月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新安中醫館推拿科門診收治的CSA 病人6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癥狀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的相關要求。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 年)中CSA 的診斷標準結合1992 年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診斷標準進行擬定:①旋頸征陽性;②存在頸性眩暈,甚至有猝倒病史;③可存在交感神經癥狀,如耳鳴、視力障礙、惡心嘔吐等;④X線片示:節段性不穩或鉤椎關節增生,頸椎體前后緣增生,椎間孔狹窄,頸椎生理弧度改變或CT、MRI 示有椎間盤突出或有椎動脈變細。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2)病人年齡范圍為 20~60 歲;(3)近期 1 月未行 CSA 相關治療者;(4)自愿加入本試驗,能夠堅持接受治療及檢測者;(5)病人知情同意。1.4 排除標準
(1)年齡小于20歲或大于60歲者;(2)頸椎存在骨折、脫位、結核、腫瘤者;(3)存在心源性、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暈者;(4)資料不全影響疾病判斷者;(5)有嚴重內科疾病或精神疾病者。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參考《李業甫推拿學術思想與臨證傳真》中“頸椎病”章節有關內容,以李氏“揉筋正骨”手法對CSA病人進行治療。手法操作:①推經點穴:先以一指禪推法自風池穴起,沿天柱、大椎、肩井等穴自上而下往返操作3 分鐘。繼用拇指、食指或中指點揉天宗、秉風、肩中俞、肩外俞等穴各1 min。②拔頸搖頭:先以一手掌面托下頜,另一手以虎口夾持枕骨下緣,雙手拔伸用力的同時做頭頸前后屈伸運動3次。續用一手掌面托起下頜,另一手按于頭頂后方,兩手固定頭部,并使頭頸部順時針旋轉3次。③旋轉復位(以棘突右偏為例):病人端坐,術者立于其身后偏右,使病人頭頸前屈(<35°),再做旋側偏(<45°),術者以肘彎夾持下頜,以前胸頂住頭部,防止頭頸移位。以左手頂住偏歪棘突下角外方,以托頜右手向上拔伸并右旋頭頸,可聞及關節彈響。④推揉頭面:先以雙手拇指自印堂穴分推至太陽穴,后以拇指螺紋面按揉百會、角孫、頭維等穴。⑤拿五經:五指分別置于頭頸部的督脈及兩側膀胱經、膽經,由發際至頸后部往返進行頭部拿法操作。療程:每2 d 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每次治療時間約25 min,共治療2個療程。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李氏“揉筋正骨”手法操作基礎上,加用葛酮通絡膠囊(安徽九方制藥有限公司,批號Z20060439,)藥物口服治療。療程:推拿治療每 2 d 治療 1 次,7 次為 1 個療程,每次治療時間約25 min;葛酮通絡膠囊用藥方法為2粒/次,2次/天,共服藥28 d。1.6 觀察指標
(1)觀察治療前后病人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評分:①臨床癥狀:選取眩暈、頸肩痛和頭痛作為評估項目;②頸椎功能:觀察病人日常生活、工作受影響程度;③心理狀態:觀察病人情緒狀況和對社會的適應程度。各項的分值比例分布如下:眩暈癥狀(包括眩暈程度8分、頻度4分和持續時間4分),頸肩疼痛4分,頭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情況4 分,心理及社會適應4分,每項均分為5個等級,分數越高則反映疾病癥狀越輕,共計30分。(2)觀察治療前后病人血流變指標變化情況: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黏度(RBV)、紅細胞比容(HCT)、紅細胞沉降率(ESR)。1.7 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 年)中“頸椎病”章節內容進行擬定。(1)痊愈:眩暈、頸肩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頸項活動正常,能夠正常進行日常工作與生活;(2)顯效:眩暈、頸肩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頸項活動輕度受限,對日常工作與生活輕度影響;(3)有效:眩暈、頸肩疼痛等癥狀改善,頸項活動受限,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4)無效:眩暈、頸肩疼痛等癥狀無改善,頸項活動受限,無法正常進行日常工作與生活。
2.1 兩組治療前后ESCV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ESC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ESCV 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
;治療后治療組ESCV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RBV、HCT、ESR水平進行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治療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RBV、HCT、ESR 水平均降低(P<0.05
);治療后治療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RBV 、HCT、ESR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椎動脈型頸椎病60例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分(ESCV)及血流變指標比較/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臨床顯效率(70.0%)高于對照組(3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c=2.216,P=
0.027)。見表2。
表2 椎動脈型頸椎病60例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CSA以頸性眩暈為首發癥狀,歸屬于中醫“眩暈病”之范疇。《靈樞·大惑論》載“邪中于項,逢其身之虛……隨眼系以入腦,入腦則腦轉”,此為針對CSA發病最早的文字描述。由此可知,中醫學認為虛體受邪、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是CSA 發病重要原因,調暢經脈氣血運行的輔助療法更是CSA 治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關鍵步驟。對CSA 的治療不應只停留于在糾正異常的頸部肌肉、韌帶和錯位的骨骼位置當中的思想也早已成為現代CSA 臨床研究的共識。如董平等通過研究發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能夠導致血管內皮功能紊亂,進而引起椎動脈的供血障礙、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的惡性循環;包蕓則通過臨床研究發現CSA 的病理過程與血流變學指標的異常程度存在密切聯系,如CSA 病人大多存在凝聚、濃黏的血液狀態,其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與血液黏稠度的增高呈現正相關。由此可見,無論是糾正血管內皮細胞形態結構的完整性或是調整血液異常狀態均在CSA 的臨床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故我們在CSA 的臨床治療中不僅要治“筋傷”“骨傷”,更要注重對頸部氣血運行狀態進行調節。本研究中涵蓋的血流變指標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RBV、HCT、ESR。其中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反映出大動脈及微動脈中的血流速度;全血黏度反映出血液的黏稠狀態;紅細胞沉降率為血漿炎癥指標,反映CSA病人炎癥消除程度。
本研究采用葛酮通絡膠囊聯合李氏“揉筋正骨”手法治療CSA,治療組病人的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血流變指標(包括全血高切、全血低切、全血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比容、紅細胞沉降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且治療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P
<0.05)。證實葛酮通絡膠囊聯合李氏“揉筋正骨”手法治療能夠減輕CSA 病人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血流變學參數水平,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葛酮通絡膠囊由葛根的黃酮提取物制劑而成,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葛酮通絡膠囊具有效降低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管阻力、促進腦部微循、環抑制內皮細胞凋亡的功效。其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增加了動脈的血液流速;抑制血小板凝聚的功能降低了血液的黏稠程度;抑制內皮細胞凋亡的作用減輕了體內的紅細胞沉降率異常程度;而促進腦部微循的功能更是在眩暈癥狀的消除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潘洪平應用葛酮通絡膠囊治療CSA,發現其在改善頸椎周圍組織循環和頸部肌肉緊張方面具有優勢,能夠明顯緩解CSA 病人頸項僵痛的癥狀;許和貴等將葛酮通絡膠囊與針灸推拿治療相結合,發現其在CSA 的治療中有助于擴張椎動脈血管、加快收縮期平均血流速度,以此達到消除大腦缺血、缺氧狀態,進而減輕由此引發的眩暈嘔吐等臨床癥狀。本研究中治療組病人采用葛酮通絡膠囊膠囊藥物口服的治療方式輔助推拿手法進行治療,發現其臨床療效優于單純手法治療的對照組,表明葛酮通絡膠囊具有改善CSA 病人血流變學指標的作用。
頸椎病的發生與“筋出槽、骨錯縫”密不可分,經筋的拘攣疼痛及骨的空間結構和相對位置關系的異常是頸椎病病人發生“筋骨失衡”的病理基礎。ESCV 量表是從臨床癥狀、頸椎功能、心理狀態三個方面的改善程度的對頸椎病臨床療效進行判定,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李氏“揉筋正骨”手法的兩組病人在以上幾個方面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究其原因在于李氏“揉筋正骨”手法以“筋骨同調”作為施術核心,手法治療上以揉筋手法治筋傷,正骨手法治骨傷。其中,揉筋手法通過對頸肩及背部腧穴施行揉、點、推等手法解除肌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重塑頸項的動力性平衡;正骨手法則是通過對頸椎施行拔伸、搖法,并對偏歪椎體的旋轉復位,糾正解剖位置異常、調整小關節紊亂,重塑頸項的靜力性平衡。正如《醫宗金鑒》所言:“筋可束骨,諸筋從骨”,只有遵循“筋骨并舉”的推拿治療思想,才能充分發揮揉筋手法與正骨手法的協同作用,并以此消除頸部異常應力,糾正其偏移的頸項力線,達到“柔筋正骨”的治療目的,從而提高其臨床癥狀評分;只有當CSA 病人恢復“骨正筋柔”的生理狀態時,才能保證其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表現良好,從而提高其頸椎功能評分;而臨床癥狀的減輕和日常生活的改善有利于CSA 病人調整不佳的情緒狀態及快速重新適應現代社會工作節奏,從而提高心理狀態評分。
綜上所述,采用葛酮通絡膠囊與李氏“揉筋正骨”手法聯合對CSA 進行治療,使李氏手法治療的優勢與葛酮通絡膠囊的藥物治療的優勢相結合,不僅在“筋傷”“骨傷”處著眼治療,也在全身血液狀態及椎動脈血管內皮功能上進行調整,收效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