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大光 蔡鵬飛
(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學術界對鄉村旅游進行了深層次探討,如鄉村旅游的概念、發展模式、規劃設計等,但多是對單個元素進行研究,忽略了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因環境變化而做出的應激反應。因此,本文引入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ity Adaptive System,CAS)理論,將鄉村旅游看作一個復雜適應性系統,把鄉村旅游各要素看作活的有機主體,分析各主體及主體之間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使各旅游要素在發展過程中可以隨環境變化做出相應調整[1]。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鄉村旅游發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廣東省江門市新會陳皮村、陜西省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河北省武強縣周窩村等旅游產業發展迅猛。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小”“散”“落”“差”等,即單點開發、不成規模、不成系統、相對于國外或者沿海地區具有滯后性和延遲性,由此導致景區開發質量差,不能很好地吸引游客前來旅游、消費。加之雖然現今互聯網發展迅速,但很多村民不會利用網絡營銷手段進行推廣,也影響了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ity Adaptive System,CAS)由不同的、能主動適應周圍環境的主體構成,構成主體能根據環境的變化有目的、有方向地改變自身行為。該理論打破了傳統線性思維模式,主張通過主體自身的學習和成長,以動態的、聯系的思維來研究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結構特點[2]。因此,該理論強調3點:個體的主動適應性,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有機聯系與統一。
對鄉村旅游各要素進行評估,根據其重要性劃分出核心主體和關聯主體。核心主體主要包括旅游資源、旅游交通、旅游基礎設施3個方面,關聯主體分為旅游從業人員、旅游市場、旅游營銷和發展環境4個方面[3]。其中,旅游資源包括歷史、人文、自然、生態4 個方面,旅游交通包括對外交通和對內交通,旅游基礎設施包括給排水、供熱、燃氣等基礎設施以及購物商店、公共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旅游從業人員包括政府、企業、村民和旅游者等,旅游市場主要包括本地市場、省內市場、省外市場,旅游營銷主要指品牌營銷、直播營銷、旅游推介,發展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4 個方面(見圖1)。
旅游資源主體在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建設項目的影響下逐漸被開發,并通過客源市場向外宣傳。政府和旅游企業開始介入并進行管理,通過打造公平的旅游發展環境,保護旅游經營者的經營產權,提供其所需的旅游產品。旅游企業通過提供各種技術和資金支持,促進鄉村旅游地向外輸出生態、經濟、文化效益,同時進行正向和負向反饋,促進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如圖2 所示[4]。

圖2 鄉村系統主體適應性
本著集聚性、互補性、完整性和融入性原則,從點、線、面、體方面提出鄉村旅游發展機制,如圖3所示。

圖3 鄉村旅游發展機制
通過對資源進行評價得出鄉村資源的等級結構;通過突出高等級旅游資源形成多元化組合的聚集體;在不同核聚集體之間通過改善交通、完善基礎服務設施等建立景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不同等級的旅游軸線。融入鄉村特色和鄉土文化,在市場、政府、環境等關聯主體的相互配合下,通過不同形式的旅游營銷方法,如網絡直播、旅游達人帶動、網紅景點打造等,加強區域合作,提升原有聚集體的功能和品質,使得鄉村旅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形成系統、獨有的旅游體系[5]。在發展過程中,假設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則會進行自身修補,重新進行這一階段的發展。整個系統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最終形成穩定的、適應社會發展環境的鄉村旅游系統。
通過引入復雜性適應系統,將鄉村旅游各要素看成有機體并分析有機體隨環境變化而引起的非線性變化,采用動態的、非線性的思維來研究鄉村旅游,最后落實到空間上,從點、線、面、體4 個方面提出鄉村旅游發展路徑,以期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