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元
(大同市古建筑保護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4)
地域文脈這個術語在現代景觀設計改造實踐中常被提及,從景觀設計和改造的角度來看,“文化的脈絡”“歷史的積淀”要在景觀中體現,需要梳理場所文脈的原有結構,并依靠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進行優化調整,合理保護和利用場所中的原有文化要素,使場所特色和風貌得以傳承和重塑。近年來,雖然我國在景觀設計研究方面取到了一定成績,但在公園景觀改造上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很多公園景觀的設計和改造重構更多偏向形式多樣和景觀美感,忽視了對地域文化和個性化的展現,未能體現當地特有的景觀風貌。對此,在現代公園的景觀改造和重構中,需要在地域文脈視角下,在吸收消化國際精華的同時注重對當地實情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將文化與現代景觀結合,形成特有的城市公園文化氣質,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1]。
地域文化一般分為特色建筑形式、鄉土植物、地域性材料等實體元素物質性地域文化以及當地人文風情、歷史遺跡等非物質性地域文化。地域文化與公園景觀設計的融合,能生動地表現出當地地域文化,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文化。
地域文化的形成凝聚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而公園是人們娛樂休閑的重要場所,公園景觀是物質化的文化精神。目前,我國越來越重視在公園景觀改造設計中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在公園景觀改造與重構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積極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的核心元素,實現公園景觀品味的提升。所以,地域文化在公園景觀改造設計中的價值實現已成為公園景觀改造提升的關鍵因素。
公園景觀的綜合屬性決定其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城市公園景觀重構與改造主要表現在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民俗風情和經典文化元素上。地域文化的重新詮釋主要通過“要素提取→主題演繹→載體設計→體驗反饋→重構設計”一系列完整過程在公園景觀中表現出來,公園的景觀系統已成為地域文化的有益載體[2]。
將地域文化融入公園景觀改造設計中的手法和策略很多,如通過保留、再現、隱喻、象征等手法,結合當代景觀設計美學,在設計中將人文景觀、生態景觀等有機統一起來。同時,把握地方特色,實現歷史形式借鑒、歷史痕跡保留、歷史文脈再現、場所精神隱喻,使地域文化的構成要素深刻地在公園景觀中詮釋出來。下面針對山西省公園景觀改造設計案例進行闡述。
山西省某濱河公園項目占地300 hm2,在其景觀改造設計中,設計師在深刻了解當地文化和習俗的基礎上,以當代造園手法為依托,重點融入晉文化歷史時期的文化脈絡和人文風貌,不僅為市民打造了良好的休閑娛樂空間,而且保護、傳承了當地的歷史文脈,展現了山西省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公園景觀的改造設計中,整個公園動靜結合,沿著河道呈現兩岸帶狀,分為4個主題廣場、6個自然景區和極具文化特色的景觀節點,整個公園景觀表現出一場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對話。
首先,初步研究晉文化發展脈絡,解讀晉文化,提煉文化精髓和設計語言,用現代景觀設計手法表達晉文化主題。其次,明確公園景觀改造性質定位和改造目標,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現狀,建立有標志性的文化主題公園,為人們提供遠離城市喧囂的文化、生態、休閑于一體化的娛樂場所,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向往和對健康生活的追求[3]。最后,在對公園場地進行調研分析時發現,場地存在未被污染的自然沙洲,河岸兩側的樹木長勢良好,在改造過程中需要注重對生態現狀的維護。
3.3.1 在功能分區上實現文脈與資源整合。山西省地域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在公園景觀的改造重構中,從功能需求出發,以表達傳承晉文化為出發點,以山西省地域文化為主要資源整合坐標點,基于文化繼承與景觀重構的耦合關系,整合公園現有的各種內外部資源[4]。公園改造功能布局為“一環、兩點、三區”,“一環”指的是沿河步道所分布的各景觀節點,“兩點”指晉文化展覽館和水幕表演區,“三區”指濕地與生態保護區、休閑娛樂及晉文化展示區、商業配套及后勤管理區,以景觀節點為點、沿河步道為線、三大區域為面,以點帶線再連成面。在晉文化展示區,通過晉文化展覽館給人們傳遞山西省歷史文化烙印,加深人們對晉文化的了解,同時通過水幕表演展現山西省發展歷史。
3.3.2 在景觀節點設計上實現內涵拓展與文脈傳承。公園改造后的景觀節點分為主要景觀節點和次要景觀節點,以道路為線分布,形成主次分明的景觀節能布置。其中,主次入口浮雕廣場、晉文化展覽館、水幕表演區為主要景觀節點,親水平臺、湖心島、樹林區、休憩區等為次要景觀節點。不同景觀節點以不同的視角展現公園對晉文化的表達。例如,晉文化展覽館以晉文化為線索,主體建筑采用流線型設計,提煉曲線元素作為建筑的構架,如同晉文化經歷時代的變遷仍然生生不息。文化浮雕廣場設計,色彩上以灰色為主,是對歷史晉國晚期圖像紋的延續和發展。在設施小品上,通過提煉山西壁畫與剪紙元素,結合現代設計造型藝術,營造具有晉文化的設施小品(見圖1),無處不凸顯晉文化的簡練與大氣。

圖1 設施小品
3.3.3 在植物配植上展現園區的生態效應。全園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與周圍環境相協調[5]。例如,在晉文化展覽館為主的主體建筑區,選擇形態挺拔的松柏科和杉科植物,植物直立蒼勁形態與展覽館文化氣息交融;在濱水景觀區,以保持自然現狀的水生植物為主,并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搭配耐水澇及各類水生植物,形成一道自然優美的生態岸線。
獨特的地域文化能為公園景觀改造設計增加深層次內涵,因此,需要加強對當地歷史文脈、精神特征的梳理總結,提煉設計語言符號,將其融入現代公園。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將景觀改造設計與地域文化相結合,來印證地域文化在公園景觀改造中傳承的可行性,希望能為其他公園景觀的改造設計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