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宏明
人生往往是由許多不經意間的偶然串聯而成的,這種偶然間的決擇,有時會改變人
冉茂列
冉茂列,貴州思南人,1999 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貴陽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貴州省文聯委員,貴州省美協常務理事,貴州省青年美協副主席,貴州省工筆畫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貴陽市文聯委員,貴陽市美協副主席,貴州省第三批“四個一批”人才,貴陽市第二批市管專家,政協貴陽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庫評委。
作品曾入選第十二、十三屆全國美展,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慶祝建黨90 周年全國美展,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等全國綜合性美術作品展,在省市各類美展中多次獲得“金”“銀”“銅”獎。
生,改變命運,同時會帶來今后一系列的必然。數年前身為思南師范老師的冉茂列到貴陽辦事,在朋友處意外得知,貴陽美術館將向社會公開招聘美術專業人才。接下來的幾天,他正有閑暇,便抱著好玩一試的心態報名應聘,反正原本就沒有志在必得的打算,“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便是。哪知憑其天賦才情、過硬功夫,經過數輪淘汰,他竟輕松入圍,一舉上榜。以此為拐點,命運完全改變,從地區請動到省會工作,從美術教師轉移到專業畫家,繼而成為我省青年畫家中工筆畫之翹楚,再到后來的許多藝術成就與光環,一路走來順風順水,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這一切主觀上是源于茂列自身努力,而客觀上不得不說是命運的安排,上天的眷顧。
冉茂列1977 年生于貴州思南,畢業于福建師大藝術系,思南歷史悠久,素為貴州文化經濟重鎮,秦漢時期便已設為郡縣,這里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地處武陵山腹地,烏江流域的中心地帶,佛教圣地梵凈山更是天下聞名,此地地靈人杰,歷代社會名人層出不窮,僅藝術一科就涌現出不少卓越之士,書寫“頤和園”匾額的嚴寅亮,近代書法大家魏宇平等在中國藝壇可圈可點,他們都從斯地走出。茂列自幼生長于如此良好的氛圍,自然得到濃郁的藝術熏陶,其自少時就喜好繪畫,加之勤奮與悟性,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福建師范大學,并得到現代工筆畫大家林容生先生的傳授。茂列幸得山川滋養,鄉幫文化陶怡,良師指導,故其成就之不凡,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作為畫家,當首推人品,次在繪畫。茂列身上頗有古君子之風。“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是中國人衡量人的標準與人生的追求,茂列堪當,他為人隨和守信,為事謹勤勞謙,從不計較個人得與失,他負責的美術館與美術館展覽部所管之事具體而龐雜,他都能事事落實,條理清晰。特別是某些展覽的籌劃、征稿、印制、噴繪、展籌,到布展、開幕、座談他皆事必躬親。尤其是外出交流展覽的對外聯絡,外出人員乘機班次、他總會反復叮囑,對外宣傳等事無巨細他都能做到有條不紊,令人嘆服。去年我與茂列到深圳作美術交流,見其與對方接洽,彼此歡顏,十分成功。今年年初我們為著名畫家譚滌非先生舉辦個展,年屆八旬的先生非常滿意,多次向我說起,茂列在此展事中出力不少,其感激謝忱之情溢于言表。如是例子還有很多,只能略舉一二以作代表。
茂列以善工筆人物而蜚聲黔中、傳播畫壇,他的工筆畫所擷取的人物多為他昔日生活中較為熟悉的鄉閭故人。大凡從事藝術者皆知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重要性,藝術作品需要將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提煉、加工、剪裁。只有寫畫家周圍的人和事,其筆下才會豐富多姿,也才能形神皆備、妙筆生花、涉筆成趣。茂列畫中的山野村姑,雅逸清純,天生麗質,自然天成,飾而不雕,如一泓山泉,清澈透明,恰似“不受塵埃半點侵”“不染尋常脂粉氣”。《晨》畫面中呈現了一位身著民族服飾的赤足少女,正攜一籃衣物,在晨曦中走向山村的河岸井邊,去搗衣、去清洗,畫出了鄉女的抱樸含真與勤勞自勵。《晨》畫中雖然沒有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卻令人想到山鄉的寧靜與周圍的鳥鳴蟬吟。《晨靄》刻劃了數名少女許是采花歸來,許是背花外出的場景,整個畫面透著濃郁的春意,詩情,畫面中大塊的留白,明示了晨霧靄靄的朦朧之美,更增強了畫面的疏與密,簡與繁的對比。《蝴蝶翻飛的日子》,抓住了母子嬉戲、舐犢之樂的瞬間。他們的目光凝視著翻飛的蝴蝶,頗有動感與生活情趣。更寫出了一片祥和與天倫之樂。《吉日·問候》,描述了佳節吉日相互問候的熱鬧場面,整個畫面人物眾多,神態各異,彼此呼應,整幅畫看去滿而不悶,繁而不雜。人物的安排合理而有序,給人以和諧暢快之美。《金榜題名時》,寫出了數位民族青年正為一位考試成功、金榜題名的青年女子送行的場景,畫幅中的鮮花與樂器反映了金榜題名時的歡欣鼓舞,與即將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別。茂列的工筆人物除民族題材外,還有許多都市題材的,與前者不同的是后者更加入時,注入了許多城市生活的元素。《故鄉的云》,勾畫出一群農民工在繁華的城市夜景中,以一位手彈吉他引吭高歌的青年為中心,畫面中的人物有的凝視前方,有的抽煙沉思,有的正電話聯絡,有的動作靈敏,有的神情木訥,但有點則是肯定的,他們都在思念遠方的故鄉與親人,看到茂列此畫,似乎能聽到韓紅嘹亮高亢的《故鄉的云》。茂列的工筆人物畫線條頗具力量與律動感。西方一位畫家曾說:“一根線就是一個點在散步”,其實說的就是線條的暢快與靈活,線質在繪畫中不僅是手段更是靈魂,作品成功與否的要件便是線條的把握與處理,茂列在線條的用筆上多以書法中的中鋒為主,注意到了其中的輕重緩急,點劃變化,因而質量感、體積感特強,真是厚而不滯,飄而不浮,時而不虛。茂列用色的極度大膽,亦是其繪畫風格的一大特色與亮點。我觀其畫作色彩,則會想起敦煌壁畫、唐墓彩繪的用色,不知他是否借鑒,他的畫作時施極色,時或大片紅色,時或大片黑色,時或大塊留白,常給人以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覺。而茂列佳制則無論局部的細微處理,還是整幅的恢宏把握,都極其準確到位,充分體現他對人物的觀察與極強的捕捉力。數年前文聯組織一批藝術家在黔東南一帶采風,恰遇各地趕場,鄉場上人們來自四面八方,各村各寨,男女老少最為集中,他們或盛裝,或簡樸,或三五成群,或各個獨立,或歡笑,或愁悶,世態人情盡在其中。只見茂列時或舉起相機,搶拍一個個瞬間,時或取出紙筆,速寫勾勒抓住其間人物的動態。半月下來,他已是素材豐盈、滿意而歸。工筆畫的屬性與固有程序,決定了其沒有寫意畫在操作時的酣暢放達與痛快淋漓,更缺少抒情與寫意,它必須按部就班、慢條斯理。故易板刻難靈動,易艷俗難清雅,工筆畫如書法中的玉筯文,篆刻中的圓朱文,需靜中寓動,工中茹寫,樸茂與流美共存,華貴與古拙同舉。茂列工筆人物中便具備了如是氣息。工筆畫而外,茂列近來又將目光投向了寫意畫中,主要創作一些紫藤小鳥類作品,其筆下藤蔓間的書法用筆,中側共濟,似籀如草其八哥小鳥,有呼之欲出,鳥鳴春澗的意味。
蝴蝶翻飛的日子 紙本 50cm×50cm 2010年
吉日?問候 絹本 191cm×137cm 2009 年
晨曦 絹本 200cm×250cm 2017 年
茂列是屬于那種在繪畫上頗具思想高度,更有感悟的畫家,且是于繪畫上重激情與趣味之人。興趣來時可不記旦暮晨昏,終日揮翰弄穎,奮然創作,斯時定然心手雙暢,佳作頻出。興盡則止,此時他又會置之不理,一撂數月。其實這是一次蓄勢待發的休整,更是真性情真藝人的表現。茂列總是處于如是創作狀態,其藝術才會如此勇猛精進。
艷陽天 絹本 68cm×68cm 2019 年
工筆畫素非貴州畫壇之弱項。上世紀末,雖曾有賈宜群、馬尚明、劉宇濤等前輩畫家曾活躍于畫壇。但由于歷史的原因,他們各自學養、才情、悟性的不同局限,加之他們的存世遺作少之又少,因而大多沒有形成極大的格局與氣候,好在進入新世紀以來,以吳宇滔、徐飛、王劍云、王英、顧靜、冉茂列為代表的貴州工筆畫家,以各自的不懈努力,傾情創作。加之他們所處的時代資訊發達,交流頻繁,眼界與創作思路遠勝前人,因而現代貴州工筆畫已呈現出從沉寂走向繁榮的大好時代。茂列以專業畫家及畫壇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其藝術成就越來越引起畫壇注目。筆者與茂列有同館之誼,閑暇時偶與之相聚,舉杯共飲、品茗論道。比之旁人,似乎對其人其藝稍有多的了解,故立于門外,略陳數言,作為引玉之磚而已,深知愚鈍如我,對茂列精湛藝術只能識其皮毛,何敢否臧人物,妄加月旦,信口開河。
故鄉的云 紙本 220cm×120cm 2008 年
人民子弟兵 紙本 220cm×120cm 2008 年
青春?回眸 紙本 136cm×68cm 2010 年
月色朦朧 絹本 136cm×68cm 2015 年
融 絹本 195cm×145cm 2019 年
人民代表——潘克剛 絹本 136cm×68cm 202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