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薇
◆摘? 要:文章從陶行知幼兒教育理論出發,思考將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思想結合在一起的價值、問題和方法,希望憑借文章相關內容的闡述,提高現代幼兒教育的完善度,為后續幼兒茁壯成長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理論;幼兒游戲;勞動教育
隨著幼兒教育在基礎素質教育體系中所受關注度的攀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推動了幼兒教育的發展,同時也在根源上解決了以往幼兒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鑒于此,勞動教育作為最近幾年幼兒教育研究過程中比較受關注的內容,如何將幼兒游戲之一模式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呢?下文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一、陶行知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思想結合的價值
(一)能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形成勞動意識
3-6歲階段是幼兒意識培養的最佳階段,如果教師、家長能夠在這一階段將“勞動”的意識栽種到幼兒的意識中,那么這一“勞動”思想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后續的成長。由此,這一階段基于陶行知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結合的重要性就表現了出來,游戲模式的參與能在極大程度上幫助幼兒理解勞動教育中想要表述的內容,從而為后續幼兒參與勞動、實踐奠定思想基礎;
(二)能幫幼兒將勞動教育內容實踐到生活里
就目前幼兒階段勞動教育的目標而言,憑借這一階段指導幼兒勞動實踐是這一環節教育改革的核心。鑒于這一目標,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結合的重要性也就表現了出來。恰當的游戲與勞動教育融合能夠比較好的為幼兒設計熟悉的勞動情景,進而深入都情景中指導幼兒開展力所能及的勞動,相對于傳統口口相傳的勞動教育模式而言,這一教學模式更直觀,能收到的效果也更好。
二、陶行知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結合教學的方法
基于此,雖然現階段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間的結合已經推廣了一段時間,但由于教師對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理解度一般、融合游戲與教育的能力一般等情況,致使實際幼兒勞動教育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在后續優化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結合時,筆者就建議教師從以下2個方面問題出發,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收獲這一環節優化這一環節教育的效果。
(一)開展主題游戲,培養幼兒勞動習慣
不同游戲適用的不同幼兒群體也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在后續幼兒教育中融合游戲和勞動教育時,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游戲去融合勞動教育思想,借此凸顯這一教育的針對性,優化這一環節教育的成效。
一方面,在后續基于陶行知教育理念設計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思想融合方案時,教師可以貼合幼兒實際情況組織區域游戲活動,通過在班級中劃分不同功能區的方式引導幼兒沉浸在兼具勞動、游戲的情景中,實現提升幼兒勞動意識的目的。譬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計“種植區”,讓幼兒在功能區中種植、照顧一些香菜、辣椒等小植物,借此讓幼兒在游戲中領悟勞動教育意識;
另一方面,在后續基于陶行知教育理念設計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思想融合方案時,教師結合幼兒的興趣出發,組織幼兒開展情景再現的小游戲,讓幼兒在情景中領悟到勞動的意義和精髓,并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比如,在基于這一舉措設計勞動游戲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我是小小面點師”的游戲,讓幼兒在動手參與制作面點的基礎上,養成勞動完及時收拾衛生、將用品放回原處的習慣,實現這一環節游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意義。
(二)組織主題活動,將勞動融入到生活
除簡單的課堂幼兒游戲外,教師還應該遵循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路組織幼兒參與融入到生活中的實踐游戲中去,以此幫幼兒將課堂上學習到的勞動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彰顯這一階段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思想結合的價值。在這一舉措層面,教師可以邀請幼兒家長一同參與到游戲與勞動教育中來,為幼兒組織、提供能應用勞動教育內容的實踐游戲活動,借此實現陶行知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思想的有機融合。比如,這一環節教師應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思想灌輸給幼兒和幼兒家長,一方面,讓幼兒以“我是生活小能手”這一主題活動為契機鍛煉生活勞動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家長轉變事事包辦的幼兒教育思維,讓他們與幼兒教師一起為幼兒營造能夠勞動、實踐的氛圍,以此保障幼兒游戲和勞動教育間的結合能夠被落實到幼兒成長中去,實現啟蒙幼兒勞動教育的效果。
三、結語
綜上,在幼兒教育改良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只有解決了以往幼兒教育中游戲與勞動教育間的不平衡,這一環節教育效果才能在最大限度內予以凸顯。所以,本文結合陶行知幼兒游戲與勞動教育思想結合的價值、方法進行闡述,希望借助上述內容能對后續幼兒教育優化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王靚.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小班幼兒一日生活活動的優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162.
[2]潘藝珍.加強幼兒勞動教育培養良好勞動習慣[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11):108-109.
[3]李倩.家園共育開展幼兒園民間游戲的意義分析[J].品位經典,2020(09):129-130.
[4]江晨,趙峻巖.勞動即游戲:兒童勞動教育的邏輯起點[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9):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