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雨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學生學校管理是提升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的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通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索。本文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知識教學的一部分是干預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知識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大學生知識教學,使大學生將所學知識的實踐。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干預大學生認知客觀規律的習慣。在不斷地教學中,干預大學生的做主學習能力,使大學生能夠逐步擺脫教師的依賴,實現自身素養個性化的發展。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的長期能力發展
在傳統課程教學中,儒家教學理念和應試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深度發展了大學生的能力發展。教師對教學成績的重視,導致知識教學過程中的短視問題,使大學生在學習中比較被動和盲目,不能進行有效的經驗總結,對大學生的長期能力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部分教師的家長式教學思維,對大學生的學習有批判性的原始觀念,“不該問的問題不要問”成為教師教學問題的托詞和接口。教師在新的教學時期,需要從大學生的長遠能力出發滿足大學生的好奇心和,科學培養其問題解決習慣,使大學生對問題保持積極的挑戰心理,促使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保持主動性和活躍。
2.心理健康教育給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基礎條件
在大學知識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需要采取多樣的措施為大學生的學習打好基礎,使課堂教學保持高效,加速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對此教師需要從外界干預和內層激兩個角度出發,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綜合化的培養,使大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保持較高的適應性,使大學生在學習中有效跟進教師的教學進度,促進大學生學習成績和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基礎薄弱,缺乏自信
高校由于生源質量較低,學生的綜合素質較低,基礎較為薄弱,導致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困難,影響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高校內的知識較為專業,學生的基礎薄弱、生活以及學習習慣不好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較低,從而抑制了學生的綜合發展,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壓力。
2.缺乏自控力與自我約束力
由于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導致學生的能力較弱,對于不良誘惑以及生活環境的影響不能及時的解決,導致學生的內心不穩定,容易存在偏激的心理。由于青少年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薄弱導致學生的自控能力低下,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耐力,對于自身心理疏導也存在大量的問題。
3.逆反心理嚴重
青少年正處于叛逆期,逆反心理較強,并且有著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教師與家長的觀念與學生不一致會導致學生產生偏激的行為。在面對是非善惡時,學生缺乏正確的處理能力。對于校園內的規章制度、校規校紀青少年存在無視的現象導致學校內的管理存在偏差。另外,由于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學生的抗壓能力較弱,面對挫折不能很好的處理,導致學生出現不健康的心理,從而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在課堂中,由于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集中力不足,導致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降低,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另外,戀愛、打架、沖突等現象存在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導致學生進入到惡性循環當中。
三、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在小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激勵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對大學生的行為走出褒獎,促使大學生對集體生活、對教師、對課堂心理健康教育保持樂觀態度。例如教師可以樹立心理健康教育榜樣,鼓勵大學生對榜樣進行模仿學習。此外教師可以對表現較差的大學生走出期許,使大學生的不好行為逐步得到校正。教師也可以樹立大學生群體的榮譽意識,將各個班級的學習狀態進行比較,以此激發大學生的集體競爭意識等。教師需要及時地發現大學生的情況,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幫助。自信心是最大的老師,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信心也是提高口語能力的一種措施。對于大學生的一點進步進行獎勵,讓大學生對學習有自信心,認為自己也可以學好,從而幫助大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積極的鼓勵大學生,不僅在學習方面,在勞動,運動等方面發現大學生的優點對大學生進行鼓勵。
想要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進行改善,就需要多和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因人而異的改善學生的心理情況。教師需要改變高高在上的心理,和學生成為朋友,尊重學生,與學生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利用朋友的身份去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打消學生消極的心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積極地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特點。教師通過交流讓學生改變老師學生因為學習差看不起他的心理,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疏導,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發現引發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針對原因實施有效的措施,一方面使學生獲得學校的支持與照顧,增強學生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另一方面學生保持在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積極探索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存在的問題,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利用不同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利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韋震,王曾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研究[J].科教導刊,2019(26):90-91.
[2]黃佳影,劉欣悅.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研究[J].卷宗,2018(12):182-183.
[3]姜洪昌.新時代大學生廉潔意識培育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2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