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別名柳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為醫圣張仲景所善用。除了眾所周知的“麻黃湯”和“桂枝湯”,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用桂枝者達76方之多,外感內傷均用,故桂枝又有“經藥之首”的美譽。南宋名醫許叔微曾說:“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桂枝獨冠其首。”金代名醫張元素還有“桂為春夏之尊藥”之說。
桂枝藥性辛甘溫煦,主入心經,其藥性辛散、甘溫,有助提振心陽。由于“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因而可起到振奮胸中陽氣的作用。現代研究顯示,桂枝的主要成分桂皮醛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擴張中樞周圍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并改善冠脈血流循環的作用。
桂枝的助陽作用,還可有三種治療作用。一是助陽入肺經,可發汗解肌、助衛實表,用于外感風寒表證,尤宜于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本草綱目》里說:“張仲景治療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桂枝助陽,又可溫通血脈,尤宜于寒凝血滯引起的四肢肩臂疼痛。明代醫書《本草匯言》里說:“桂枝,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止咳嗽,去肢節間風痛之藥也。”桂枝也可助膀胱之氣化,如五苓散中用桂枝的氣化條達之性以祛痰飲水濕。需要注意的是,桂枝因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故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忌用。
桂枝用藥劑量不宜過大,清代名醫金慎之也曾根據自己的醫療經歷,寫對聯以警醒世人:“時來砒霜可救人,運去桂枝也殺人。”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