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全松
◆摘? 要:數學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對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大意義。然而當下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固定化、模式化,教學過程和內容都較為單一、枯燥,學生的積極性較低,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教學理念,采取分層教學、合作教學等新穎獨特的教學手段,注重學生的體驗感,構建出活躍的課堂氛圍,進而打造出高效的數學課堂。基于此,本文結合初中數學的實際教學情況,提出了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益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效益
隨著當代教學理念的改變,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側重點也發生了變化,在當下數學課程中,教師應該要更加注重參與性、體驗式教學,以“學生為本”做好教學設計,借助于合作教學、實踐教學等新穎獨特的教學手段,全面提升有效性和教學效率。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固化,學生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使得數學課程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效果,所以在課程改革背景之下,需要教師意識到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積極融入全新獨特的教學手段。
一、初中數學教學課堂的現狀
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課堂強調將學生作為主體,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欲望的同時兼顧其個性化發展,且強調“學”,而非“教”。然而在當下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嚴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一個人在臺上“唱獨角戲”,課堂上,學生“沉默”“啟而不發”的現象存在,再加上部分教師教學理念陳舊,“你聽我講”的填鴨式教學依然活躍,教師只是按部就班的講解重點知識和概念,剩下的就交由學生自己練習和理解,學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間,其主體性難以發揮。其次,數學教師大都喜歡采用“填充式”的強行灌注方法,并在課堂內占據絕對主導,更加強調“教”而非“學”,極大的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就會不愿去思考、不會去思考,最終限制其思維。因而,教師要深度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采用小組合作、實踐探究能教學模式,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專注于探究式學習,進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其自主探究能力,全面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益的策略
(一)分層教學,做到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主張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新課程改革下的主要教學模式之一。即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和不同天賦劃分為幾個不同的群組,根據群組的實際水平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開展針對性教學,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實現數學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在數學課程中進行分層教學,其主要目的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選擇適當的教學資源,實現個性化指導和因材施教,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并根據自己的不同水平掌握基本技能。因此,教師要想構建出高效的數學課堂,就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分層教學,實現學生天賦的最大化,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再結合多元化和多元的評價標準,根據這些標準進行學生“分層”的劃分,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效率。
(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同樣是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對于加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有著重大意義,是一種傾向于學生“學”的教學體系。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首先要進行教學設計,例在初二上冊“等腰三角形”這一章節中,老師可以在課堂是提出問題,“同學們以前學過等腰三角形,那么對等腰三角形是怎樣判定的呢?具備哪些特征呢?”問題提出后,老師鼓勵各個小組自行探討出答案,學生們這時積極性大增,開始討論起來,也有同學開始在草稿紙上畫,但肯定會有小組出現“偏離主題”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進行指正,學生們在得到老師的提示之后,靈光乍現,最后在老師的側敲旁擊之下,各個小組順利得出“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底邊上的高、中線及頂角平分線“三線合一”。
(三)注重實踐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實踐探究是引導學生“學”的前提,也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學會發現問題,自主思考,最后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能夠由淺入深,并通過層次性的教師引導,鍛煉學生利用數學思維進行實際解題的能力,對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基礎,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聽懂,然后將數學和實際生活相連接,設計出以實際生活出發的課堂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這既可以體現知識的實用性,也可以培養出學生靈活思維的能力,且這種類型設計類型更傾向于理解和應用,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例如在初二數學“數據的分析”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個“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讓學生認真計算或者統計一下,自己一個人一周或者一個月大概要扔掉多少垃圾,然后上升到一戶乃至一個學校,而其中哪些是可以降解,哪些又是降解不了的,照此規律發展下去,在30年之后我們的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子。學生在實踐中帶入問題,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會分析數據,且這一過程具備較強的探究性,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在此過程中形成。
三、總結
在新課程改的核心在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要更加突出“引導”“指導”和“輔導”,注重學生的“學”,而非“教”,通過“指導”,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究、推理和思考的過程,發散其思維,通過自身的作用有效掌握重難點內容,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給予指導,通過這樣一種以學為中心的方式,全面提升數學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劉淑珍.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8(22):23.
[2]張瑩霞.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策略[J].中華少年,2019(19):176.
[3]劉亞群.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策略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9(10):41.
[4]王樹梅.淺談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益[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8(Z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