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強
一
天剛蒙蒙亮,韓珺禮就出現在研究所營區大門口,他三步并作兩步往辦公樓趕去,好似前方有塊大磁鐵吸引著自己。進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從挎包里取出一本榮譽證書,往桌下的紙箱子里一塞,然后掀開桌上的筆記本電腦,同時啟動了辦公桌對面的投影儀,一篇文稿漸漸在屏幕上顯現出清晰的模樣。
十幾個小時前,他還在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的頒獎典禮現場,經歷著人生的高光時刻。但他并不適應熱鬧的場面,更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坐在投影儀前推演報告。大約兩年前吧,韓珺禮患上眼疾,雙目難以迅速對焦,看東西甚是吃力。到一所大學講課時,他見到一種可以用于辦公室的小型投影設備,回到單位立即給自己安裝了一臺。從此,他只要往投影儀前一坐,把字號調大進行修改,半天工夫屁股不挪窩。這是他在寒窗苦讀時練就的硬功夫,過去了這么多年,依然可以幫助他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下持續工作很長時間。
屏幕上顯現出一篇剛剛完成的報告,字里行間夾雜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方程式。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或許是因為連日來沒能睡個踏實覺,工作不到半小時他就摘下眼鏡,一邊揉著眼睛,一邊伸手到抽屜摸香煙,結果摸出一本相冊。隨手一翻,一張泛黃的照片躍入眼簾,那是多年前他在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園祭拜烈士的場景。韓珺禮眼前浮現出一群意氣風發的戰友,這才意識到那段炮火洗禮的青春歲月已逝去久矣。
從軍械工程學院本科畢業后,韓珺禮被分配到原成都軍區昆明彈藥修試站工作。當時,那場曠日持久的邊境自衛反擊戰尚未結束,韓珺禮主動請纓到了前線,擔負彈藥運輸、排雷破障、裝備檢修等任務。沒完沒了的戰事在邊境線上留下大批雷場,往返于前沿陣地,稍有不慎就會觸雷。在前線的日子,但凡行軍路過一處村莊,總能遇見被炸殘廢的邊民,要么缺條胳膊,要么缺條腿,大都是踩到地雷后死里逃生撿回條命。那些被截肢的孩子們玩耍的場景令韓珺禮每每想起就難受。戰場之上,死神總是如影隨形,每天一大早出去執行任務,到晚上能否活著回來誰都不知道。有一次外出執行任務,返回時要走很長的盤山路,走到一處喚作“三轉彎”的地方時,天降大雨,濕滑的道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走到第二道轉彎處,對面的山頭就有敵軍一個火力點,對方隨時能以高射炮平射的方式發動襲擊。為了躲避敵軍偵察,駕駛員關掉車燈摸黑前行,打算從敵軍眼皮底下溜過去,緊要關頭車輪突然陷入泥濘,駕駛員換擋加力嘗試沖過去,結果車輪越陷越深。情急之中,他果斷命令車輛迅速原路退出。剛把車輛退出來,幾發炮彈就呼嘯著命中了剛才車輛停留的位置。生與死,就差短短十幾秒鐘。
一九九〇年,戰爭行將結束,韓珺禮在前線榮立三等戰功,回撤到昆明的彈藥修試站。回顧幾年的參戰經歷,他為自己能平安歸來而慶幸,也為犧牲的戰友們痛徹心扉。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他感受到缺少先進武器裝備帶來的嚴重后果。當時,我軍炮兵部隊還在沿用五四式、五九式、六六式等榴彈炮,只有少量火箭炮裝備到部隊,工兵部隊使用的探雷針更像是老古董。由于缺乏足夠強大的火力支撐,許多原本可以通過火力打擊解決的問題,最終都要通過兵力投入戰斗才能達成作戰目的,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大量傷亡。想到流血犧牲的戰友們,韓珺禮夜不能寐,如果擁有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那么就能有效降低或是避免傷亡。手中有劍,方能守護和平,只有搶占武器裝備技術的制高點,才能贏得戰場主動權。聯想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歸國后以科學遏制戰爭的故事,他決心朝著國防科研領域鉆研下去。在單位黨委班子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努力,他成功考取南京理工大學,成為一名研究火炮自動供彈系統的碩士研究生,之后又師從彈道學家徐明友教授,取得彈道學專業博士學位。戰火洗禮,堅定了韓珺禮科研為戰的信念;院校深造,為他之后的科研道路打下堅實基礎。
二
韓珺禮參與某新型武器系統研發論證工作時,國內已走過引進和仿制兩個階段,正處于探索自主研發的階段。
面對陸軍遠程火力發展的現實需求,在某新型武器系統研發論證過程中,我軍也曾考慮直接引進外軍新型裝備和先進技術,減少研發周期。為此,韓珺禮多次跟隨代表團出訪,參與裝備和技術引進的相關談判工作。然而,盡管談判期間氣氛融洽,雙方代表們文質彬彬地圍坐一桌,彼此交流時也聽得到承諾,但具體到操作層面就很難達成一致,最終談來談去不了了之。韓珺禮明白,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任何軍事大國都不會將尖端技術拱手送人。究竟路在何方?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研發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武器系統。當時,國內陸軍射程最遠的火炮也打不到三十公里,戰場上缺乏真正有效的火力手段。如何在火力打擊環節做到“遠、準、狠”,是韓珺禮思考最多的問題。
無論多么棘手的問題,都得找著突破口才能理順思路。長劍可以夠得上遠方的敵人,才能擁有存在于戰場的價值。韓珺禮帶領團隊對準發動機及飛行技術等進行論證攻關,很快就在射程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接下來,他建立了彈道專項組,重點解決精度問題,無論火箭彈飛行多么遠的距離,最終還得命中目標才能實現作戰意圖。要想在長距離飛行之后,不出現“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情況,就必須讓火炮自己長上“眼睛”,實現首發命中、首群覆蓋,做到“遠打”“精毀”和“快撤”。
隆冬時節,天寒地凍。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趕赴某兵器城,組織開展某新型遠程武器系統實彈射擊試驗。然而,前幾發火箭彈順利發射之后,最后一發火箭彈卻出現點火故障,滯留在發射管中。技術人員排查操作程序后,并未發現問題所在。怎么辦?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大伙兒急得額頭直冒汗。根據以往經驗,唯有將火箭彈卸下來才能做進一步檢查。可是,已經啟動過點火程序的火箭彈極其危險,一旦突然觸發,溫度高達數千攝氏度的尾焰瞬間即可令靠近發射裝置的人殞命。生死抉擇關頭,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這時韓珺禮第一個站出來,把迷彩大衣掄起來往身上一披,向著發射陣地走去,身后緊跟著科研團隊的年輕博士劉志明和來自生產廠家的一位老師傅。看著三人向發射陣地走去的背影,站在安全區的人們全都替他們捏著一把汗。到了發射平臺前,韓珺禮親自操作解脫扳手,卡榫解脫的瞬間,火箭彈輕輕滑動出來,三人合力扶住火箭彈,像是齊心協力抱著一個巨嬰,一點一點地將火箭彈退出發射裝置。排查工作持續到凌晨一點多,終于找到了問題癥結所在。韓珺禮召集大家研究分析后決定,第二天重新用這發火箭彈進行實彈射擊。這一次,火箭彈成功點火,呼嘯著直刺蒼穹,現場響起一片歡呼聲。多年之后,回想這次親手卸下滯留彈的經歷,韓珺禮依然感到后怕。謝天謝地,在鬼門關上走這一趟,他帶著兩名同志平安歸來了。
正是在這個艱難時期,韓珺禮的許多科研構想得到研究所領導和老專家們的支持。他帶領科研團隊整合了彈道分析等十幾種技術,攻克了一系列棘手難題。最終,該武器系統研發成功并列裝部隊,極大提升了陸軍遠程火力打擊能力,滿足了陸軍在重要戰略方向的壓制火力需求。
三
深秋時節,冷風掠過戈壁灘。一場國內首例野戰火箭發射靈巧彈藥攻擊真實坦克集群目標的試驗拉開帷幕。
凌晨三四點鐘,一輛越野車在寂靜的戈壁灘上走走停停。再過六七個小時,就是實彈發射時間,天亮之前,韓珺禮要與技術人員一起對發射陣地的各項安排進行最后檢查。身為項目總負責人,韓珺禮已經帶領科研團隊在戈壁灘上奔走了好多天。這次試驗的主要目的,就是檢驗新型武器系統發射靈巧彈藥對集群裝甲目標的毀傷效果。因為試驗內容復雜,準備階段的各項協調工作十分繁重。幾天前,一批坦克通過鐵路輸送到參試地區,由于是剛剛退役的裝備,所以保養得很好,離開鐵路線之后就由駕駛員操控趕赴落彈區。鐵甲奔流,即將在戈壁灘走完最后的征程。遠山淡影,一草一木,即將見證這場前所未有、驚心動魄的試驗。
落彈區里,坦克編隊引擎轟鳴;發射陣地,參試人員聞令而動。當火箭彈飛抵目標區域時,特殊設計的彈倉迅疾打開,一枚枚靈巧彈藥在空中開始捕捉目標,搭載小降落傘的戰斗部鎖定目標后立即發動攻擊,正在地面以戰斗隊形模擬進攻的坦克集群在這場“雷霆之雹”中頓時七零八落,失去了戰斗力。大家乘車趕到落彈區時,隔著較遠距離就看到有的坦克已經升起滾滾濃煙,有的坦克燃爆后躥起火苗。這次試驗,新型靈巧彈藥充分展示了對真實集群裝甲目標的強大毀傷效能,同時為實戰運用中的火力掌控提供了重要參考。
類似于這樣的試驗,背后存在著大量工作,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試驗期間,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后半夜就得起床出發,白天在戈壁灘上顛簸數百公里,夜里回到住地已經人困馬乏,匆匆忙忙吃幾口晚飯,又得開會研究第二天的工作部署。堅守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大家每天忍饑挨渴、風吹日曬,嘴唇裂了、嗓子啞了、眼睛腫了,但沒有人叫苦叫累。每次實彈射擊后,韓珺禮都要組織工兵分隊對落彈區的土地仔細勘察,確保不遺留“瞎火”彈藥。因此,每次談及落彈區,韓珺禮總能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他還記得初次走進落彈區的情形,似乎并沒有太多感觸,只不過是穿著迷彩服和膠鞋在荒野里走了一遭而已。然而,一次次親歷落彈區的驚魂時刻,一次次從緊張的任務中平安歸來,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就有些百感交集了。
對于科研工作的危險性,外界知之甚少。靶場設有避彈坑,有的避彈坑還加裝了防護鋼板。韓珺禮在靶場的大部分避彈坑都待過,試驗中經常出現破片落到避彈坑附近的情形。避彈坑只能防護破片殺傷,對沖擊波卻無能為力。出差途中,他常常會在內心閃過一個念頭,發生意外怎么辦?要不要給家里人留幾句話?這些年,他帶領科研團隊上高原、登海島,進工廠、下部隊,各類歷險的故事幾天幾夜都講不完。雖然每次都能化險為夷,但回想過程和細節,卻令人膽戰心驚、脊背發涼。由于長期缺乏有規律的作息,某新型武器系統定型后,韓珺禮因為勞累過度病倒了。住院期間,醫院數次下達病危通知,熬過艱難的三個月后,他僥幸逃出死神的掌心。此外,他曾在出差途中數次遭遇車禍,但都大難不死、撿回了一條命。
去年,掃雷英雄杜富國的事跡被各大媒體競相報道,韓珺禮在單位食堂吃飯時,看到央視新聞正在播放云南邊境執行掃雷任務的工兵部隊做思想動員,當聽到連隊負責人喊出一句“咱當兵的人干的就是這個買賣”時,韓珺禮差點掉下眼淚。這句話他太熟悉了,和戰友們出生入死的科研路上,大家就是聽著類似的話語一路走到今天。他明白,與掃雷官兵一樣,大家在和平年代里身臨險境,就是為了無愧于這一身綠軍裝,無愧于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呢?
四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勇敢戰斗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于他……”出差途中,韓珺禮又一次聽起這首《喀秋莎》。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他的思緒飛往歷史深處。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將士們就是高唱著這首《喀秋莎》,前赴后繼地與德軍展開殊死較量。戰爭中,蘇軍首次使用了滑軌式火箭炮,給德軍造成重大殺傷和心理恐慌。這款火箭炮以“喀秋莎”命名,從誕生之日起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野戰火箭由此登上了戰爭舞臺。正是在衛國戰爭期間,斯大林說出了那句名言——炮兵是戰爭之神。
那么,今天的炮兵還享有戰爭之神的美譽嗎?在單位里,韓珺禮常常聽到周圍的人談及這樣的話題。對一名軍事科研工作者來說,必須深入思考諸如此類的問題。二戰之后,隨著世界軍事變革潮起潮落,各類新軍事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和廣泛應用,曾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炮兵始終停留在常規壓制火力兵器的地位上,褪去了昔日的光環。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哪一場戰爭是因為炮兵的介入而左右了制勝的天平?而且,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放眼世界軍事格局,炮兵在絕大多數的國家都處于被縮減的態勢,獲得優先發展的往往是戰機、艦艇、導彈以及各類新概念武器等,依然保留著龐大炮兵部隊的國家已經所剩無幾。在此形勢下,戰爭似乎已經進入了無神時代。
對此,韓珺禮有著自己的看法,通過整合優勢技術資源,將炮兵的壓制火力地位重新提升到戰略層面,已經成為緊迫而重要的時代命題。雖然人類戰爭博弈的大棋局中出現了核導彈等超級武器,但是盤點目前全球范圍的軍事沖突和戰爭行動,大規模殺傷性、毀滅性武器更多是在扮演威懾角色,真正在戰場上拳拳到肉的較量,還是以各類常規兵器為主角。通過研究近幾場局部戰爭,他發現在陸地較量中炮兵仍是最穩定和持久的火力手段。盡管機載武器、導彈等具有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等優勢,但無法像火炮一樣為地面作戰提供全天候的突擊和火力支援。韓珺禮相信,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和常規兵器的更新換代,古老的炮兵兵種正在煥發新的光彩,人們很快就會在戰場上認識到炮兵依然是沒有過時的戰神,不僅具備持續優良的火力特性,而且是新時代陸軍最具威懾力的制勝長劍。
五
通往打贏的路上,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時刻準備著。他在科研工作中保持一貫的前瞻性,凡事喜歡思前想后,未雨綢繆。
他在媒體上讀到過一種觀點:當代戰爭已經進入到輕點鼠標即可決勝千里的時代,傳統的火力戰正在被淘汰。他原本想辯論幾句,但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不是礙于情面,而是覺得這個問題確實有探討的空間。
反復思考之后,他在筆記本上寫下:陸軍作戰的核心要義就是堅持火力戰的主導地位。他確信這才是陸軍作戰的制勝砝碼和本質真相。在邊境線上進行調研時,他曾與官兵們進行探討,假設部分特殊地域發生爭端和沖突,對方采取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我們究竟有沒有能力迅速做出反應?應該采取哪些手段實現對邊境線的實際控制呢?作為親歷過戰爭的老兵,他很清楚地知道,如果缺乏遠距離重拳出擊的能力,那么肯定會喪失戰場主動權。真要到了那種時候,靠耍嘴皮子就不管用了。事實早已證明,越是說話像打雷似的人,越是辦不成正事和實事。那些帶著游戲態度高談闊論戰爭話題的人,不僅難堪大任,而且每逢大事就會溜之大吉、徹底露餡。
軍事科研事業必須緊跟時代大勢,腳踏實地,行穩致遠,韓珺禮決定從低成本和超遠射程等技術領域尋找突破口。他提出了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新型武器系統實戰運用的命題。“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高技術戰爭離不開經濟支撐。經過這兩年的艱難探索和攻關,他負責的某新型低成本遠程制導武器系統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得到全面驗證。在降低制造和使用成本的同時,全面優化了作戰使用的效費比。由韓珺禮擔任總負責人的某新型武器系統,接連實現超遠射程等技術突破,成為陸軍作戰應用中在各個戰略方向的重要存在。
對于新型武器系統在各個戰略方向的存在,韓珺禮做過大量的研究。這些年,他帶領課題組在不同海拔和復雜地域開展適應性試驗,各類不同形式的科研調研活動已持續了十多年。一旦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軍事手段介入時,怎樣運用新型武器系統御敵于邊境線上,韓珺禮都做過深入、嚴謹、務實的思考。綿延的邊境線,留下了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閃光足跡。談及對某些特定地域新型武器系統的部署和使用,他胸有成竹:“新型武器系統能夠有效解決通道作戰中后勤、機動等問題。不用龐大后勤,我們就能重創數百平方公里之內的任何入侵勢力。”
六
曾經有人問韓珺禮:“干了這么多年,你連個一官半職都沒混到,究竟值不值?”這時候他才驀然驚覺,自己入伍至今,盡管工作中任勞任怨、埋頭苦干,成績有目共睹,但卻沒有在領導崗位任過職。從事軍事科研工作至今,他唯一沒有缺席過的崗位就是項目負責人了。不過,韓珺禮覺得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科研崗位上可以心無旁騖地琢磨射程、精度、毀傷效果等軍事科研的技術問題,這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韓珺禮有一種特殊本領,能在忙亂的工作中快速沉靜下來,然后旁若無人地開始新的工作。這或許是他在工作中能夠保持驚人效率的原因。苦心人天不負,韓珺禮在軍事科研領域的潛心耕耘迎來了收獲的季節,這些年他獲得了不少榮譽,但他也始終保持著清醒,認為所有榮譽都屬于團隊和集體,屬于強軍興軍、科研報國的偉大事業。同時,他也給人留下“訥于言而敏于行”的印象,事實上他并非全然不善言辭,只不過長期的科研工作讓他養成了縝密嚴謹的習慣。擔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以來,他充分展示了自己在建言獻策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針對我國科學研究領域的現狀,他大聲疾呼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他在多個場合引用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會長亨利·奧古斯特·羅蘭的一段話:“假如停止科學的進步而只留意科學的應用,我們很快就會退化成中國人那樣,只滿足于科學的應用,卻從不追問所做事情的原理。中國人知道火藥的應用已經若干世紀,因為只滿足于火藥能爆炸的事實,而沒有尋根問底,中國人已經遠遠落后于世界的進步。我們現在只是將這個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當成野蠻人。然而,我們的國家也正處于同樣的狀況。不過,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他將這段話貼在實驗室的墻壁上,激勵團隊成員保持警醒,在科研工作中既要做到技術的轉化和應用,也要保持對科學的敬畏和好奇之心,向著無窮的遠方奮力前行,而這才是新時代大國鑄劍師們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質。
責任編輯:吳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