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唯一等
黨的十九大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為貫徹黨和國家關于科技創新的總體要求,落實集團公司關于航天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實現航天一院提出的“勇當科技強國建設排頭兵,永當航天強國建設主力軍”的目標,我們必須始終將創新擺在航天企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加強技術引領,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加強人才隊伍,弘揚創新文化,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推動力。
一、加強科技創新,引領技術發展,勇當科技強國建設的排頭兵
1.大力推進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動主要領域跨越發展。組織各領域新型號研制,實施系列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相關領域技術水平和裝備性能再上新臺階。做好“十四五”技術發展規劃,力爭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超前謀劃前沿創新,引領未來發展。實施前沿技術工程,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理論基礎,加強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顛覆性技術研究,謀劃系列前沿技術應用,搶占未來技術發展制高點。
3.夯實技術基礎能力,全面支撐創新發展。持續發展先進的設計手段和方法,建設專業的信息化設計平臺;不斷完善專業體系、技術體系,加強知識管理系統建設,將積累經驗變成推動航天企業創新發展的核心能力;引導市場主體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促進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
4.打造高端學術交流品牌,擴大對外影響力。加強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氛圍。圍繞航天運輸、商業航天等重點領域,定期舉辦高端學術會議,增強領域話語權;積極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參與國際學術活動,常態化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提升對外影響力。
二、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網絡,持續提升創新能力
1.完善系統化協同創新體系,增強創新組織生命力。保持創新體系的開放與融合,持續完善以航天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海外研發為補充的系統化協同創新體系。豐富創新生態網絡,主動融入地方創新發展工作,提升與長期協作單位的戰略合作關系,加強各方的創新協同與相互支撐。
2.加強院所兩級主體職能的協同,提高創新的整體效能。突出院在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論證、新領域開拓、重大項目謀劃以及政策制度研究等戰略管控方面的責任;明確總體單位實現領域發展目標的主體責任,鼓勵抓總單位利用市場化的手段匯聚資源、推動創新發展。
3.加快建設國家級創新高地,永占領域話語權。加強國家級創新平臺頂層謀劃,建設系列國家級戰略創新高地;拓展提升專業重點實驗室核心能力和管理水平,發揮國家級創新平臺在基礎理論、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研究及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引領作用,打造世界一流創新平臺。
4.深化產學研合作,提高創新引領能力。深化產學研戰略合作,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共享、利益回饋等合作機制,形成長期穩固的良性循環。圍繞重點方向,設立聯合研發平臺。發揮產學研專項基金的橋梁和引導作用,建立與高校長期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徑。強化與高校知名專家的常態化聯系和創新鏈條銜接,持續完善創新網絡。
5.推進海外研發機構建設與運行,提升國際影響力。瞄準前沿技術開展國際合作,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研發平臺;加強前后方的協同與聯動,推動聯合研發,促進研發成果的應用。
6.豐富創新組織形態,增強創新體系活力。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創意空間,探索建設創新特區,鼓勵個人牽頭成立創新俱樂部,組建自由探索團隊,打造開放融合、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三、創新管理機制,形成的內在動力,持續推動組織發展
1.完善創新經費的投入與使用機制,提高創新工作效益。保障研發投入,在積極爭取國家和上級主管部門經費支持的同時,持續加大基礎與前沿方向的投入;建立服務于創新活動的經費管理制度,賦予項目負責人統籌使用項目經費和審批的權力。
2.完善預研項目管理機制,提高創新管理效率。實現預研項目分類分級管理,預研重大項目試行項目制管理、一般預研課題實行目標管理;注重專家推薦與項目推介并重管理,創立專家對專家的前沿創新領域項目推介模式。
3.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持續增強創新動力。建立市場化的成果評價與激勵機制,推動創新成果轉化,轉化收益回饋到創新組織與個人,讓科技人員切身感受到科技成果的價值,獲得合法的收入;加強創新個人、團體的精神激勵,增強創新人員的榮譽感和成就感。
4.試點設立創新特區,探索創新管理新形態。搭建“未來牽引、夢想驅動、求實推進”的創新平臺,試點設立創新特區,賦予創新創業者從項目選擇、團隊組建、融資到項目實施全流程自主決策的權力,建立人事、薪酬等配套政策,探索基于市場化的創新創業新機制。
四、加強創新隊伍,弘揚企業文化,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1.加大創新人才資源投入,推進科技隊伍配置轉型。加強預研重大項目隊伍人才配備,有序促進設計人員從定型型號或成熟型號轉入研發隊伍,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建立完善技術能級發展通道,大力建設預研探索、專業研究、產品開發隊伍,按領域配置研究隊伍。
2.加強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促進核心人才加速成長。以造就科技大家、工程大師等為目標,實施后備科技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打造科技領軍人才方陣。持續加強青年創新基金管理,提供富有挑戰的職業機會和獎勵激勵政策,讓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3.建立靈活人才使用機制,支持創業創新人才發展。突破組織邊界和身份界限,支持有夢想、敢奮斗的青年人才在“創新特區”創業發展。建立靈活的人事管理政策,試點建立創業創新的“人才特區”,保證人才在事業平臺之間的順暢轉換,充分激發人才活力和創造力。
4.發展獨具特色的航天創新文化,充分激發創新活力。弘揚“引領航天、追求卓越”的使命精神,營造“崇尚科學、技術民主,開放融合、敢為人先,包容個性、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培養勤于鉆研、敢于質疑、善于謀劃、勇于探索的創新態度,保護創新興趣,增強創新自信,形成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創新新局面。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加快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建設,以創新強企的決心、以奮發有為的精神,不馳于空想、不鶩于虛聲,為實現航天夢、強軍夢和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執筆人:魏唯一? ? 張? 軍? ? ?盧東寧? ? 蔣先旺)
(作者單位:北京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