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民明
摘 要 當前,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開展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影響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步伐。基于此,分析了當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多個方面提出解決與應對措施,以保證清產核資工作的有效開展,促使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序推進。
關鍵詞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工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1.32;F302.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2.072
要實現農民的小康,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現階段,農民收入中的財產性收入占比較低,因此,財產性收入增長空間和潛力較大。截至2017年底,全國(西藏未統計)農村集體賬面資產總額3.44萬億元,村均610.3萬元[1]。資產是農民積極勞動、付出時間和精力獲取的寶貴財富,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擴充致富渠道。在農村地區,實行資產清產核資,明確資產權屬,并將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人、確權到戶,可以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盤活率,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升應用效率;同時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切實維護農民財產權益,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
1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清產核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地區群眾的利益相關,因此改革工作的社會關注度高。然而受到歷史遺留問題影響,改革的難度較大。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清產合資是改革的基礎和前提,會直接影響改革效果。因此,在改革發展中,必須深入分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問題,尤其是清產合資工作,掌握具體的工作方法和步驟,保證清償合資工作的有序開展。當前,農村集體資產數量龐大,集體家底不清,資產被侵占、挪用的現象時有發生[2]。按照相關通知與要求,鄉(鎮)級、村級、組級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資源性、經營性、非經營性等不同類別資產,都應納入清產核資范圍。
1)未清晰認知清產核資制度,重視程度不夠。清產核資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的基礎,清產核資的首要工作就是讓農民認識到這項利民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部分集體成員不能準確把握清產核資操作步驟和程序,且執行能力欠缺。2)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對個人或單位往來款項清理時,有的往來款項因時間跨度較長,相關憑據缺失或不健全,債務人不承認欠款并拒絕簽字。3)對于政府撥款形成的資產,沒有及時入賬,也沒有相應的資產移交手續。4)農用地中集體未承包到戶的土地的流轉合同存在爭議,沒有按“四議兩公開”的程序進行討論,簽訂合同漏洞多、不規范[3]。5)在對農戶往來款項和應收款項進行清理時,農民與欠款人不承認欠款并拒絕簽字。6)在對短期借款與應付款項進行清理時,債權人簽字確認,會不斷向集體組織索要欠款,相應影響了集體組織的形象。7)農村地區公益性資產沒有及時入賬,包括田間作業道路、各村聯絡道路及文化廣場等。8)農戶宅基地面積不平衡問題突出,村小學所有權屬不明確。9)村級水庫和農戶個人小塘壩的所有權歸屬爭議性較大。
2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的清產核資工作的應對措施
2.1 優化組織結構,加大指導監督力度
各地區必須建立改革領導組織,嚴格落實“雙組長責任制”,并設立專門的辦公室,鄉鎮負責人親力親為,提高基層干部和群眾對清產核資的重視程度。召開清產核資工作動員大會,請相關工作人員和專家對鄉鎮人員和村組織人員進行專業培訓講解。各級地區必須立足于自身發展實況,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對現有工作機構進行完善,從根本上推動農村產權制度的深化改革。
2.2 開展宣傳工作,強化干部思想認識
為了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地區領導干部應深入改革實踐,對各項措施開展予以支持。同時,大力宣傳制度改革內容,使群眾能夠明確產權改革的優勢。通過多樣化手段參與到改革工作中,使群眾了解到改革工作和未來發展的關聯性,并且明確自身收入增益情況[4]。各級地區部門必須協調配合,將清產核資作為考核目標,全面落實政策方針,以此確保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效性。在開展改革工作時,必須深度掌握和處理現存問題。地區部門可以通過試點工作取得改革經驗之后再推廣普及到其他地區。
2.3 注重集體賬務清理,完善經濟臺賬
對于集體經濟組織,應遵循相關會計制度與標準,圍繞賬實不符、賬款不符、賬證不符等清產核資問題,做好相關賬務處理。
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對貨幣資金錯賬、盤盈或盤虧等提出賬務調整方案,經鄉鎮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領導小組批準后,進行賬務處理。盤盈計入其他收入,盤虧計入其他支出。
2)注重存貨、農業資產、固定資產盤盈和盤虧。針對在建項目報廢,應注重掌握其內在原因,全面落實責任機制。建立組織集體經濟組織代表大會投票通過責任機制,上報工作領導小組審核批準,依據《資產盤盈(虧)審批表》予以處理。針對資產盤盈,應當納入到其他收入范疇;針對資產盤虧,也應當納入其他支出;當金額較大時,則納入到“公積公益金”,合理調整賬務。
3)當應收款項、投資無法收回,且無形資產無法帶來收益,債務無法支付核銷時,應當做好全方位審核。只有深入探索原因,落實相關責任,并且由代表大會通過,才可以填寫核銷審批表,報鄉鎮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后,參考會計制度要求,全面做好賬務處理。針對債權核銷,納入到其他支出;針對債務核銷,納入到其他收入。當金額較大時,則納入到“公積公益金”,合理調整賬薄記錄,債券丟失、投資對象滅失等致使長、短期投資無法正常收回的,要查明原因,履行規定的核銷程序后,凈損失記入“投資收益”,金額較大的記入“公積公益金”同時調整賬簿記錄[5]。
4)對清產核資中發現的賬款不符、賬實不符、賬證不符等問題,不符合條件或未履行規定程序的,不得進行賬目調整。
5)建立資產臺賬。農村集體所有的流動資產、固定資產、農業資產、資源性資產等應按類別建立“三資”管理臺賬,及時記錄資產增減變動情況。
2.4 清理核算賬外資產
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各地區政府必須加大支持新農村建設,給予資金與政策扶持,注重投入資產資源。開展清產核資之前,對于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農業資產,如果未計入賬內核算,則應按照記載價值入賬。當未獲取原始憑證時,則采用資產估價方式,確定價值入賬。在處理公積公益金時,需要經過民主討論,按照股權比例,將其分配給集體或成員,對賬簿記錄予以調整。
2.5 全面清理經濟類合同
明確農村集體和其他個體企業的關系,對簽署的經濟合同進行完善。對于不滿足國家法律要求的合同,必須予以全面清理。統一化管理簽署經濟合同,建立和完善合同檔案,并派遣專人進行管理。
2.6 界定集體資產權屬
明確各類集體資產之后,必須將集體資產劃分到不同級別經濟組織集體所有中。針對政府撥款、稅費減免等資產,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掌握所有權;針對額外投入、政府撥款,則應當按照不同出資比例明確所有權;針對存在爭議的權屬,除了法律現有規定外,可以由當事人進行協商解決。如果無法協商解決,則由地區政府進行界定。
2.7 確認集體財產的價值
實行清產核資時,重點圍繞農村集體資產,掌握集體實際情況。在資產清查過程中如出現資產未納入會計核算或賬面價值,與實際背離較大等情況時,集體經濟組織應按照《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做好農村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補充通知》中的有關規定,估算資產價值。在估算集體經濟組織資產時,需要由代表大會通過決定,并由機體經濟組織負責。集體經濟組織領導小組,通過民主討論方式,選擇最佳估價方法,同時記錄民主討論過程與結果,將其作為記賬憑證附件。
流動資產主要包括應收款項短期投資和貨幣資金。按照賬面余額與銀行存款,核對銀行存款賬單。如果結果相符,則根據賬面余額確認價值,反之,則必須找尋所致原因,核實之后確認價值。按照賬面余額和短期投資憑證,對短期投資內容進行核對。如果核對結果相符,則直接按照余額確定價值。應收款項通過函證和面詢方式核對,要將每筆應收款逐筆與外部單位和個人進行核對。資源性資產,登記內容主要包括面積、類別、坐落,因此不需要確認價值,只需要在變現時換算為現金額進行確認。
3 結語
開展清產合資工作時,必須按照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在清理期間應明確資金、資產和資源的清理流程,確保整個工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產權制度深化改革。
參考文獻:
[1] 王和成.淺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的清產核資工作[J].吉林農業,2019,13(08):39.
[2] 鄭明聰.做好清產核資工作,奠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礎:以鯉城街道東門社區為例[J].時代金融,2018,22(30):189.
[3] 葉蘭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如何做好清產核資工作的探討[J].青海農技推廣,2018,11(03):58-59.
[4] 張詠梅,王悅.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的清產核資工作探討:以青島市黃島區為例[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30(13):87-88.
[5] 黃延信,余葵,黎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實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