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昕
摘 要 小麥是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分析小麥綠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以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小麥種植為例,從小麥的品種選擇、選地整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多個角度,探討了小麥綠色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 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2.016
莒南縣隸屬山東省臨沂市,地處魯東南魯蘇交界處,總面積1 752 km2,轄16個鎮街。當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溫暖,干燥多風;夏季濕熱,雨量充沛;秋季涼爽,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宜種植小麥。
1 小麥品種選擇及處理
優良小麥品種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等優點,在引進先進小麥品種時,應充分結合本區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性質,依照種植戶的習慣和田間基礎設施配套情況,確定最佳的小麥品種。在品種引進之前先通過試驗示范,探索出適宜的高產栽培技術。
應選擇籽粒飽滿、色澤鮮亮的優質小麥種子,盡量選擇當年生產的種子,并保證發芽率在85%以上[1]。應去掉霉變、蟲蛀種子和雜質,保證種子具有良好的發芽勢。種子晾曬應選擇晴天,最佳晾曬時間在2~3 d,晾曬的主要作用是破除種子的休眠狀態,高質量的種子晾曬能提升發芽率。
使用藥劑處理是保證小麥高產豐收的重要舉措。結合莒南縣的種植情況,常使用30%戊唑醇懸浮劑與35%吡蟲啉懸浮劑拌種,目的在于防治散黑穗病和蚜蟲。藥劑配好后,將藥劑和種子混合,使藥劑均勻包裹種子表面。結合多年經驗,包衣處理應選擇適宜的時間,通常情況下應提前15 d進行,不可在田頭臨時攪拌。藥劑拌種后應均勻散開,放在避光通風處,等待播種。
2 選地整地
為保證小麥高產豐收,應避免在同一地塊連續種植小麥,優先選擇土層深厚、地勢高、通風好、有機質含量高的平整地塊[2]。麥田整地作業包含以下4個要點:1)早,要求在前茬收獲后及時開展整體作業;2)深、松,適當進行深翻作業,保證土層疏松透氣;3)碎、凈,保證土層細碎,做好滅茬工作,保證土壤表面根茬完全去除;4)平,即地面平整,壟溝平直。
土壤深耕作業不僅能提升土壤的透水透氣性,避免土壤板結,還能將深埋在土壤深層的雜草種子去除,有助于小麥根系的延伸[3]。深耕作業下土壤中的小麥根系生長迅速,對于改進和提升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有積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整地作業使得土壤的結構得到改善,孔隙度增加,可容納更多的養分和水分。
3 播種
小麥播種時應注意天氣變化,在土壤墑情滿足播種條件后盡快播種,播種深度不宜過深,避免在播種后蒙頭澆水。選擇最佳的播種密度,一般每667 m2基本苗應控制在15萬~25萬[4]。具體播種時間的選擇應結合小麥品種和氣候特點決定,如播種期間降雨較少或者土壤旱情較重,可選擇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整體播種,如果播種期間降水較多或者土壤的保水性較好,可選擇在10月上中旬進行播種,播種期最晚不可超過10月中旬。
如果使用半精量或精量機械播種,建議選在10月中旬進行播種,播種量應控制在8~10 kg/667 m2。如果使用半精量或寬幅精量機播種,播種的深度應控制在
2~3 cm,行距保持在25 cm。在播種后應適時進行鎮壓作業,保證土壤與種子密切接觸,以利于后期出苗。播種工作前應調整相應的播種機械,避免漏播和重復播種問題,保證播種深度一致,寬幅一致。
4 施肥管理
在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的指導下,應盡量施用有機肥,以無機肥作為輔助,同時施足底肥。一般有機肥作為基肥施用,以滿足小麥生長的要求。底肥建議使用完全腐熟的農家肥,每667 m2用量應為40 kg,為進一步促進農家肥的腐熟可適量增加尿素。重施拔節孕穗肥,一般每667 m2施用尿素10 kg,中后期藥肥結合混噴,用0.3%~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于17:00后無風天氣條件下每667 m2噴施100 g。為避免葉面噴肥對籽粒造成污染,噴施時間應嚴格控制在小麥收獲前30 d進行。
5 小麥田間管理
5.1 小麥苗期管理
小麥出苗后應及時觀察出苗情況,對于缺苗嚴重的地塊應及時進行補種,保證田間出苗率。如田間水分充足,濕度較大,可選擇將種植較密地區的小麥移栽補種,并在補種作業后適當開展局部灌溉。小麥的苗期應注重控制田間生長,避免小麥徒長消耗養分進而影響越冬成活率。在苗期還應加強田間除草工作,對于土壤板結的地塊,可開展1~2次的劃鋤作業。越冬水的灌溉應結合田間墑情,建議在10月中下旬進行。
小麥在春季進入返青期,應該加強田間墑情的觀測頻率,及時進行灌溉,灌溉時應科學控制灌溉水量。結合小麥的實際生長情況,可適當追加尿素,長勢較弱的地塊每667 m2尿素使用量應在68 kg。如果麥苗長勢良好,則不需要額外追肥或進行灌溉。
小麥進入拔節期后,應在灌溉的同時追加尿素,建議每667 m2使用量為7.5~10 kg。小麥在拔節期容易出現晚霜凍害,因此應在這一時間注重培育壯苗,適當追肥并保證灌溉用水,提高小麥植株的抵抗能力。如出現低溫凍害,也可適當追加生長調節劑和磷酸二氫鉀。
5.2 做好分類管理
5.2.1 小麥弱苗管理
研究發現,造成小麥弱苗的主要原因是有機肥沒有完全腐熟,碳氮比例失調引發脫肥。若小麥在越冬前出現發黃、苗勢弱等情況,且沒有及時追肥,麥苗在開春后會繼續發黃。應抓緊在春季施用碳酸氫銨,施肥后及時灌溉。播種時間太晚也會導致小麥弱苗,針對這一情況應適當控制水肥,并通過中耕作業提高地溫和土壤保墑能力,灌溉時應避免大水漫灌[5]。
5.2.2 小麥旺苗管理
越冬前如小麥長勢過旺,會造成營養損失,一旦遭遇倒春寒,麥苗將會受凍害而大量死亡。這就要求做好早春的田間管理工作,在越冬前適當控制水肥,并在早春采用提墑保溫措施。
對于春季旺苗情況,應嚴格控制水肥的補充,及時中耕和按時鎮壓,保證麥苗壯而不旺,避免出現倒伏。對長勢旺盛疏密度高的地塊,應在小麥起身后使用化學藥劑控制生長,可兌水使用壯豐安乳油控制生長,適當降低株高,提升小麥的抗倒伏能力。
5.3 小麥中后期田間管理
小麥的揚花期和灌漿期對小麥的品質及產量影響較大,也是多個不利因素較為多發的時期。小麥中后期的管理應結合田間墑情,如連續降雨導致田地積水,應及時將積水排出,避免濕度過大引發病蟲害。
6 小麥病蟲害防治
小麥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主要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手段,以化學防治手段為輔,盡可能實現無害化病蟲害防治。此外,在小麥品種選擇時,應優先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并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和群體質量栽培技術,提升小麥群體的綜合素質和抗性;應注重土壤的輪作換茬,合理控制田間濕度,做好清溝理墑和田園清理工作;適當使用高溫秸稈堆肥技術,降低病蟲害的基數;適當控制種植密度,增加鉀肥和有機肥的使用量,在雨季注意開溝排水。
7 結語
與傳統的小麥栽培技術相比,綠色優質小麥栽培技術要求在小麥種植的全過程開展無公害綠色管理,保證生產的小麥綠色無公害。通過研究和推廣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對于改善小麥的種植模式,更新種植戶的種植理念,提升小麥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媛媛.綠色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探析[J].農家參謀,2020(10):89.
[2] 霍克光.綠色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8):184-185.
[3] 張曉丹,程樂慶,楊飛,高寶珠.優質強筋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18(04):44.
[4] 孫運秀.優質強筋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20(03):62.
[5] 王洪國.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20,38(24):32-3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