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摘? 要:文學類文本閱讀既是中考語文的重點又是難點,本文主要針對學生答題誤區來探究了解題的技巧方法,希望能對學生的文學類文本閱讀有所幫助。
◆關鍵詞:文學類文本閱讀;答題誤區;錯因分析;解題技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了解孩子,就談不上教育”。縱觀近年,文學性文本閱讀一直是中考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分值大,閱讀方法技巧也多種多樣,但因其自身的語文性和試題的多變性以及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等特點,學生得分并不理想。據統計,2019年重慶市中考語文文學類文本(總分22分)平均得分12.28分,得分率55.82%。文學性文本閱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它將大大拉開語文的分值差距。因此,為“了解孩子”,尋求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從文學性文本中考常見題型答題誤區著手來探究解題技巧,以期進一步強化應試技巧、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
一、課標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對7-9年級提出:“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些要求逐一落實在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每一個考點上,具體體現了課標的精神與導向作用。
二、“文學類文本”主題特點
文學類文本閱讀考查的文體主要是散文和小說,選文往往是文質兼美、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選材接近學生生活,考察內容強調教化作用和學生的精神素養。重視閱讀鑒賞,強調文學回歸文學本身。側重于考查學生的文學素養,指向審美。
三、常見題型答題誤區及解題策略
下面,我將以重慶市2019年中考語文A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一把老鑰匙》為例,從常見考點題型、答題誤區、解題策略方面,加以探究。
(一)常見考點(一)理清結構,概括內容
這類考題通常要求對文章中某個人物、某個事件、作者情感、某些選段或全文內容做概括。
常見題型:概括出選段內容;依次概括選段所寫的事件;根據提示補充出部分內容(情節)。
【典型例題】請參照下面表述,將主要事件補充完整。(3分)
【答題誤區】①不能概括情節。②所概括的內容前后顛倒。③語言表述過于繁瑣,答語不規范。
【錯因分析】首先沒讀懂文意,整體感知文本能力欠缺,概括不準確或者不能概括,隨意編造答案;其次是對情節的先后缺乏梳理,文章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個事件在前面,哪個在后面,學生沒有把相應事件的先后弄清楚,也沒還原到文中去驗證;另外,在語言表述時忽視題干中的“參照……表述”的字樣,造成語義表述不清,與示例不一致。
【解題技巧】
1.讀懂文意,做勾畫。正所謂“所有答案,皆在文章”。讀懂是要弄清文章寫了什么內容、表現作者什么情感態度、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學生讀第一遍時,就要有意識的從內容、感情、中心等方面去感受和把握,一邊讀,一邊對涉及到的段落、句子、詞語等作出勾畫,以定位到文本位置,解題時再根據要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形成自己的答案。
2.讀清題干,作標注。所謂“所有答法,題干之上”。養成認真讀題,在題干中做標注的習慣。再按照題干的要求去讀文章、答題,一定要和示例保持一致。
3.掌握方法,明技巧。概括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誰怎么樣”或者“誰,在什么環境中(什么情況下)做了什么”。概括時盡量利用原句,一些中心句和過渡句,可以摘引來概括內容,力求準確概括人物行為。
(二)常見考點(二)內容分析,把握心理
【常見題型】:某個(劃線句)句子或者詞語體現了人物怎樣的心理;根據某個句子描寫人物此時的心理;分析人物產生某種心理(情感)的原因。
【典型例題】閱讀第⑨段畫線語句,聯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4分)
【答題誤區】①忽視文本,主觀臆斷;②審題不準;③答案過于籠統,缺少分析。
【錯因分析】學生在做題時只對相關文段稍作閱讀,沒有用心去理解內容、體味情感,只憑自己的主觀猜想草率做題,脫離了文本;沒有弄清楚題目要求,究竟是回答怎樣的心理,還是需描寫此時的心理,還是分析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下筆前沒有明確指向;所寫答案只有結果,沒有結合上下文對原因進行具體分析。
【解題技巧】
1.整體把握情節,精讀相關句段。采取從整體到局部的辦法,先把握情節,理清層次脈絡,抓關鍵詞,然后局部文字精讀品味。
2.結合上下文,揣測心理。抓住人物在這個言談舉止之前或之后發生的事件,這些事件和這些描寫有何關系,從而去揣測人物的心理活動。
3.設身處地,體會人之常情、人之常心。想一想,此時此刻,他做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是在什么情態下做的?在問題中思考和分析。
(三)常見考點(三)品味語言,賞析詞語(句子)
在理解能力的考查上,這個考點是中考閱讀的重點考點。常考題型有:說說某句子(詞語)的含義;指出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從××角度賞析句子(詞語);怎樣理解××句子(詞語)。
【典型例題】理解文中第?段畫線語句的含義。(4分)
那一個個齒痕,似一個個密碼,打開歲月的珍藏。
【答題誤區】①審題錯誤,答非所問;②不能結合上下文置換關鍵詞的含義。
【錯因分析】出現上述錯誤原因是不重視審題或不會審題導致審題錯誤,把“含義理解”答成“效果賞析”,套用“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的答題模式;其次是不明確這類題基本的答題思路,沒有聯系具體的語境,不能揭示出關鍵詞的含義;對文本的理解不深不透。
【解題技巧】
1.準確審題,明確方向。讀題時要弄清楚是回答“表達效果”還是“理解含義”,下筆時做到心中有數,再按照對應的答題思路作答。
2.結合語境,置換詞語。理解含義,最重要的是要聯系句子的上下文,對句中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手法的詞或短語,用它們所指的對象去置換句中相應的詞或短語,再疏通句子即可;有時也需要聯系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人物的精神品質作答,解釋出詞語和句子的語境義。
3.答題點要和句子的內在層次對應起來。有幾個層次就要寫幾個要點。
(四)常見考點(四)人物分析,把握性格
在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型里,人物形象分析題出現的幾率很大。常考的題型有: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出×××的主要性格特征(優秀品質);×××是怎樣一個人。
【典型例題】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三嬸這人物形象。(5分)
【答題誤區】①沒有條理,遺漏要點;②沒有依據,只有標簽;③曲解文意,用詞不當。
【錯因分析】答題時,沒有清晰的結構,性格特點與事例糅合在一起,雜亂沒有頭緒,或者分成了幾條寫,但實質還是表達同一個特點;有些答案只有性格特點,沒有概括人物描寫、事件情節;也有同學對性格特征分析不恰當、或者不從實際出發拔高精神品質、或者顛倒了感情色彩而用詞不當。
【解題技巧】
1.有序有類,合并同類。分析時要多關注文本對人物的描寫(尤其是細節描寫)、人物所做的事、作者的議論(評價)和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評價;要從工作、生活、精神、角色等多角度分門別類概括,多選用三個以上二字或四字詞語來作答。
2.有理有據,事例支撐。除題干要求只“概括”人物性格特點之外,凡題干中有“分析”字眼的,所有性格特征都應有相關的事例做支撐,即采用“形象(性格)特點+佐證材料(概括人物的事例和行為)”。
3.結合主旨,領會作者情感價值取向。思考時,應結合主旨判斷人物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作者對他的情感態度是肯定贊揚,還是否定批判,根據這點來選擇恰當的褒義或者貶義詞語作答,褒貶應與作者一致。
(五)常見考點(五)探究意蘊,理解主旨
意蘊,包括思想意義和作者的情感態度,它是就文章的整體表達意圖來說的,需要學生的較強的分析概括能力。常見考題形式:簡要分析作品所蘊含的情感,說說你從文本中獲得的啟示(體會、感受),結合主題談對某句話(某一問題)的理解或者看法等,文章寫某一人(物、情節)有什么用意等。
【典型例題】文中的“老鑰匙”承載著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答題誤區】①審題錯誤;②答案前后重復,要點不全;③感情與分析不能一一對應。
【錯因分析】把“感情”答成“作用”“線索”“內容”等;不能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分析出情感;感情與分析不能對應,或是情感錯誤,或是分析錯誤,或者沒有分析。
【解題技巧】
1.概括內容,梳理情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概括出文本所寫的主要人物、事件、情感,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情感;
2.不同角度(層面),一一對應。根據所描寫的不同對象,從人物、作者、讀者等不同角度或從情感、哲學、審美等層面概括,確定情節內容間的關系,結合文本一一對應分析;
3.重要詞句,剪輯重組。關注開頭結尾、議論抒情句,這些句子常常點明或暗示主旨,也往往蘊含作者的情感態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應考有著諸多技巧,我們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文體意識的前提下,指導學生梳理文體知識,用具體的閱讀方法技巧去指導引領學生,做“好的先生”。這樣,學生離中考的成功就更近了一步,思維也會得到發展,語文素養也必能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M].
[2][蘇聯]蘇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2019年重慶市中考語文試題A卷.
[5]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