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華 孫志明 周 健 張 敏 巴 磊 朱向珺 莊詠梅 林 潔
江蘇省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 國家衛生健康委計劃生育藥具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江蘇南京 210036
生殖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春期是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階段。大學生作為龐大的青少年群體[1],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是孕育下一代的重要人群。然而,他們正處于性發育成熟、社會責任感不健全、脫離家庭約束的特殊階段,也是生殖健康問題易發的高危人群,往往會因非意愿性行為、避孕方法不當、多性伴侶等不安全性行為,導致意外妊娠、人工流產、性傳播疾病等一系列問題[2-5]。因此,保障他們掌握正確的生殖健康知識,獲取優質的生殖健康服務是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為了解現階段大學生的避孕能力和服務需求,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務水平,遂對南京某高校學生開展避孕現狀與需求進行調查。
選取南京市某高校200 名全日制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為調查對象,有效調查問卷為200 份。
2020 年9 月25 日,利用2020 年世界避孕日活動契機,本著自愿參與的原則通過問卷星平臺對高校學生開展自填式問卷調查。問卷為統一制訂的“大學生避孕能力和需求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級、避孕認知、避孕服務需求等。
通過文獻查閱、專家咨詢方式制訂調查問卷,網絡問卷中設有邏輯限制和跳轉等功能,并在問卷開頭設有指導語,明確說明本調查的意義和要求,使調查對象能夠充分配合調查,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調查結果的真實、準確和完整。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比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法。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調查共收集到有效問卷200 份,其中,男生73 名,女生127 名。以大三、大四、研一學生為主,分別為50、40 名和87 名,其他年級23 名。
18.50%(37 名)的調查對象有過性行為。其中31.53%的男生有過性行為,高于女生的11.02%,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12.899,P < 0.001)。42.00%(84/200)的調查對象對婚前性行為持反對態度。其中32.88%(24/73)的男生持反對態度,低于女生的47.24%(60/1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28,P=0.047)。
200 名調查對象中,對9種常見避孕方法全都“不知道”的有7 名,每種都“知道使用方法”的有3 名(1.50%);避孕方法知曉率(包括“聽說過但不了解方法”和“知道使用方法”)排名前5 位為避孕套(94.50%)、緊急避孕藥(90.00%)、復方口服避孕藥(86.00%)、安全期避孕(84.50%)、體外排精(74.50%)。其中,男女對避孕套的認知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兩兩比較顯示,與“聽說過,但不了解避孕方法”比較,男生比女生更“知道使用方法”(χ2=5.792,P=0.016)。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常見避孕方法的知曉情況比較[例(%)]
11個問題中,“緊急避孕藥可作為常規避孕方法”的正確認知率最高,為82.00%;“安全期避孕效果是否可靠”“體外排精是否失敗率高”“宮內節育器是否會影響生育力”“復方口服避孕藥是否會增加腫瘤發生風險”正確認知率均低于60%,最低僅20%。“安全期避孕效果是否可靠”“緊急避孕藥是否可作為常規避孕方法”“無痛人工流產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藥物流產是否比手術流產更安全”,共4個問題。女生正確認知率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避孕知識正確認知情況性別間比較[例(%)]
對于避孕方法的特點,200 名調查對象最為關注的是“避孕效果好”和“副作用小”,分別占85.00%和83.00%。見圖1。對于避孕方法的意向性選擇,選擇比例最高的為避孕套(69.00%),其他各類避孕方法均在10%以下。見圖2。

圖1 選擇避孕方法時最為關注的特點

圖2 避孕方法的意向性選擇情況
60%調查對象獲取避孕知識的主要途徑為網絡,其他來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學校(11.50%)、同學或朋友(7.00%)、醫院(6.50%)、報紙書刊(6.00%)、家庭(2.50%)。
82.00%調查對象支持大學開展生殖健康教育,72.50%調查對象支持在校園里發放免費避孕藥具,且女生較男生支持度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講座、展覽或宣傳活動、網絡教育形式更受女生歡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自助售賣點為最希望獲取避孕藥具的方式,占36.5%。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避孕服務需求比較[例(%)]
調查對象婚前性行為的自我報告率為18.50%,且對婚前性行為比較寬容,僅42.00%持有反對態度。這與國內近期多個研究結果基本一致[6-8],亟需重視由此帶來的生殖健康相關問題。
《青少年避孕服務指南》明確指出青少年應選擇高效的避孕方法[9]。但是本調查顯示,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少年避孕能力與《青少年避孕服務指南》要求尚有較大的差距。一方面,對高效避孕方法的知曉率偏低,知曉率高的前5種避孕方法中僅復方口服避孕藥為高效避孕方法;另一方面,對各類避孕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認識不足,特別對使用宮內節育器和口服避孕藥的安全性問題正確認知率過低[10]。因此,盡管調查對象認為選擇避孕方法時最會關注避孕效果好和副作用低兩個方面特點,但在選擇具體方法時卻有69.00%的對象會優先選擇避孕套這種非高效的避孕方法[6,11-12],而高效避孕方法的選擇比例均低于10.00%。
大學生目前獲取避孕知識的主要途徑為網絡[10,13-14],盡管網絡信息量大,獲取方便,但所獲知識的正確性難以評估,而通過學校、家庭、醫院等“正規”途徑獲取知識的比重偏低[7,15]。對此,82%的大學生支持在學校開展生殖健康教育,除從網絡獲取相關知識外[16-17],還希望通過選修課、講座、展覽或宣傳活動等多種渠道來獲取[6,16,18]。另一方面,我國免費避孕藥具的服務人群主要為已婚育齡群眾,在未婚大學生中免費發放尚未普及[19-20]。本調查結果顯示,72.50%對象支持在校園里發放免費避孕藥具,而且更傾向于從自助售賣點獲取避孕藥具[10,17]。
3.4.1 加強政策引領,推進大學生生殖健康教育制度化 政府應從宏觀角度制訂生殖健康教育相應的法律法規,面向大眾做好宣傳普及,并從經費上予以支持。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生殖健康教育,以國家發布的相關法規文件為指導[21-23],制訂相應的生殖健康教育實施指導意見,指導高校科學、規范、有序地開展生殖健康教育,并對高校開展生殖健康教育的情況和實效性進行評估。
3.4.2 強化陣地建設,提升大學生生殖健康素養 高校應充分發揮生殖健康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根據自身特點,調動各方面資源,運用多種形式和載體,做好大學生生殖健康的教育、宣傳和咨詢服務工作。第一,在課程設置方面,可通過必修課、選修課等集中授課和講座、展覽、咨詢服務等自我學習的方式綜合開展;第二,在教材選編方面,可借鑒國內外成熟的課程內容,組織相關人員編寫適合學校特點和學生需求的系列教材;第三,在師資組建方面,可采用建立校園專職教師隊伍與校外生殖健康專家兼職教師隊伍相結合的方式;第四,在教育載體方面,可在廣播、電視、報紙、櫥窗等傳統校園媒介的基礎上,創新公眾網絡教育,在深受大學生喜愛的自媒體上建立專題學習、咨詢平臺,尊重保護學生隱私,使生殖健康教育能夠惠及到全體大學生[24-26]。
3.4.3 豐富服務內涵,保護大學生生殖健康 在新形勢下,生殖健康服務部門作為保護大學生生殖健康的托底性單元,應根據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不斷加強生殖健康咨詢能力建設。一方面,服務提供者通過提供高質量、規范化的咨詢服務,讓大學生掌握生殖系統衛生保健、避孕知識與技能、人工流產的危害、生育力保護等重要內容,提高防范非意愿妊娠的意識,提升安全避孕能力[27-29]。另一方面,服務提供者應積極關注重點人群,對性生活活躍或有人工流產史的大學生首選推薦長效可逆避孕方法[9]。此外,避孕藥具管理部門應積極關注大學生避孕需求,在校園內配置免費避孕藥具發放機,切實保證大學生避孕服務的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