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 坤 陳 悅 楊 柳
農村環境整治是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于改變村莊發展面貌,實現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土空間規劃中也明確要求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農村居民點布局體系,營建清潔衛生便捷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預算同當地經濟水平相適應、風貌特色與當地文化相協調的改造項目,確保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近年來,各地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重要任務,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效果,部分傳統村落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典型示范村,鄉村人居環境極大改善。但也應看到,各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較大,人居環境狀況也不盡相同,一些農村地區仍存在“臟亂差”問題,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期待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本文選取北京市大興區村莊作為重點研究案例,針對平原型村莊空間特征,分析當前鄉村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找到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著力點,以目標為導向,針對性地提出鄉村人居環境提升策略,為平原地區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提供參考,為地區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從地理環境條件來看,大興平原地區村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自然災害較少,灌溉條件良好,多屬于農業發達地區,區域呈現連續性和密集性的田園景觀。在農業種植為主的經濟模式下,傳統小農生產模式因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力不足、生產工具單一、生產資金不足等原因,導致小家庭難以獨立完成日常生產,許多農業生產活動需集體共同協作完成,故聚集而居的鄉村聚落逐漸形成。鄉村聚落在空間格局上呈現分布均勻的團塊狀,且受交通和耕作半徑影響,村與村間隔距離短,路網發達,村村相連(見圖1)。

圖1 典型村莊空間格局形態
平原村莊多為抱團狀布局,結構功能劃分清晰,這是村莊受自然條件、區位交通、歷史文化、經濟政策等相關因素影響的結果。以大興鳳河流域為例,鳳河流域兩岸村莊多因明初洪武到永樂初年山西移民來此地形成。沿鳳河形成“七十二連營”,即流經大興東南的鳳河全長20km,72個自然村均以“營”冠名由此得名。俗語“山西多少縣,大興多少營”,上述村莊以山西相關縣的名字冠名,來此地定居的人多以家族或同鄉為主,為便于交往,同時提高安全性,故選擇聚族而居或聚集而居,逐漸形成集中團塊狀的鄉村聚落。在開闊平坦的平原地區,道路網結構規整,道路街巷脈絡清晰,村莊形態肌理內聚性強。
大興地區庭院空間具有北方地區傳統鄉村特色。院落為15m×17m或13m×21m的約300m2長方形用地,此類院落約占所有村莊院落總數的70%(見圖2)。村莊房屋按照建造年代分為3個時期,如圖3所示:①20世紀90年代前建筑 老建筑在村中保留相對較少,結構安全性差,功能單一;②2000年前后建筑 該時期建筑風貌保有良好,為村莊主要建筑群體,以紅磚墻體材料和陶板瓦坡屋頂為主,合院形式,山墻屋脊有傳統裝飾構件;③2010年前后建筑 建筑立面雜亂,部分平屋頂采用彩鋼瓦,墻體材料大量使用不同顏色的涂料及瓷磚,與整體村容風貌不協調。

圖2 典型院落平面布局

圖3 不同建造時期鄉村房屋建筑現狀
1)空間形態單調,村莊結構功能失衡 團塊型鄉村聚落空間集聚,村莊人口偏多,大多空間格局單一,建筑密度較高,外圍住宅較新,內部舊,缺少公共活動中心和生活服務設施。
2)經濟基礎薄弱,環境建設投入不足 近年來,由于城市化發展、農村技術進步及惠農政策推進,平原地區農村經濟社會面貌均得到一定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及幸福指數也得到提升,但與其他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3)建設管理粗放,土地使用效率低下 由于農村用地缺乏管理和監督,村民隨意改造自家房屋或占用耕地和公共資源,空心村及耕地撂荒現象突出,造成土地使用效率低。
4)配套設施不足,生活質量提升困難 平原地區村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差距較大,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基本集中在城鎮,鄉村地區相對落后。市政基礎設施方面,常因資金短缺、技術監管不力及后期管理問題,造成部分村莊現狀道路較窄、道路施工不達標,排水不暢等問題。
5)文化傳承乏力,鄉土風貌特色失真 近年來鄉村建設重速度輕質量,摻入“大廣場、大公園、豪華氣派的歐式洋房”等非本土化元素,導致鄉村特色風貌失真,傳統鄉土文化面臨失傳危險。
6)長效機制匱乏,整治行動統籌較弱 村莊環境整治需多部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但部門之間條塊化分割較嚴重,難以形成建設合力。同時面臨項目資金整合難,政府部門采用“條塊化”模式建設村莊,限制了資金最大效益的發揮,僅靠政府難以為繼,需借助社會力量投入建設資金。
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人為本”,形成“安全、協調、綠色、活力”四大導向,將村莊環境塑造成安全、協調、綠色、活力的高品質公共空間。
1)安全 包括設施安全、功能完善和環境安全。村莊環境內各類空間應交互有序,安寧共享,保障各類活動參與者人身安全及有序進行。
2)協調 包括環境協調和機制協調。實現村莊整體風貌協調統一;探索與建立實施長效機制,確保環境整治工作持續協調高效。
3)綠色 包括資源集約、生態種植和綠色技術。實現村莊土地和空間資源的有效保護和集約利用,采取綠色低碳的整治方式。
4)活力 包括活力空間、風貌塑造和文化傳承。實現鄉村活力空間和鄉土文化復興,形成活力持續、和諧淳樸的空間和人文環境。
針對經濟條件一般的村莊,優先保障基本居住條件,保持村莊公共衛生干凈整潔,實現安全、清潔、風貌協調的宜居鄉村建設基本目標。環境整治重點包括整治雜物亂堆亂放、民房私搭亂建,疏通河道溝塘,清理建筑垃圾和農業廢棄物,整治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做到生活雜物有序整理、合理堆放,杜絕私搭亂建,科學疏通河道溝渠、修復生態,農業廢物無害處理、資源利用,生活污水合理排放、分流處理,生活垃圾定點收集、定時清運。
針對經濟條件較好或具有獨特的文化、產業、風貌的特色型村莊,在滿足基本目標基礎上,將發展村莊特色作為村莊的長遠發展目標。風貌提升的重點在于著力提升村莊綠化、建筑風貌特色化水平,大力推進村莊鄰里休閑、濱水景觀、公共活動、健身運動、停車等場地建設,在村莊中心或村口等交通便利、村民活動頻繁的位置修建活動場地或集中綠地,滿足村民日常鄰里交流、健身娛樂、傳統節日慶祝等活動的需求。
村莊公共空間是指村莊建設用地范圍內除宅基地院墻外的所有公共活動空間,包括街巷空間、公共活動場地、集中綠地、村口、村緣等公共活動場所(見圖4,5)。

圖4 宅基地與公共空間的關系

圖5 村莊公共空間劃分
嚴格界定村莊公共空間和個人宅基地范圍,嚴禁個人占用公共空間堆放雜物或私搭亂建。院墻外均屬于村莊公共空間;新建臺階和坡道寬度不超過2m,長度不超過4m;各戶不得占用院落之間的空間和道路。
將村莊公共空間按照空間類型劃分為街巷空間、集中綠地、廣場空間、村口空間、村緣空間、濱水空間六大類。
1)街巷空間是村莊整體脈絡的體現,影響整個村莊的空間布局和形態。分為主干路、次干路和宅間路三類。主干路寬5~7m;次干路寬3~5m;宅間路寬2~3m。
2)集中綠地是具有一定寬度和面積的集中公共綠地,既是村莊整體景觀的集中體現,又是村莊核心場所。
3)廣場空間是村莊中相對開闊的公共空間,面積較大,通常由公共建筑圍合而成,是最具開放性、節慶性和群眾性等特征的公共空間。
4)村口空間是村莊人流、物流、車流的必經之地,也是村莊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過渡與連接的重要空間。
5)村緣空間是村莊的邊界空間,同時是村莊建設用地與相鄰林地、河渠和農田地帶接壤的空間,也是村莊形象重要展示窗口和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
6)濱水空間是指圍繞村莊河流、溝塘所形成的空間,是村莊生態景觀和村莊肌理特色的重要公共空間,對村莊生態景觀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村莊環境整治提升的最終目標是建設宜人的居住和生態環境,實現鄉村永續發展,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多層次、多內容的技術措施體系是必要和可行的。在“安全、協調、綠色、活力”四大導向整體框架下,按照“導向-目標-導引-措施”4個層次展開,最終形成4大導向、11項目標、37項導引、80項技術措施的技術措施體系,如圖6所示。

圖6 目標導向下的村莊整治提升技術體系框架
同時,為明確美麗鄉村建設導向,規范美麗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避免出現破壞鄉村風貌、偏離鄉村主題的負面現象,80項技術措施以負面清單和正面清單的形式提出,增強技術措施的可實施性。以安全導向中設施安全目標為例,列舉在不同村莊空間內場地鋪裝的建設負面清單和正面清單,如圖7所示。

圖7 不同村莊空間內場地鋪裝的建設負面清單與正面清單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應遵循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科學規劃、以民為本、因地制宜、綠色節能、特色突出的基本原則,以目標為導向,構建多層級的技術體系框架,為平原地區村莊環境整治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