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鵬遠,傅志華,孔強強,繆春雨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華東公司,上海 200135)
商業綜合體是城市建筑中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空間組成形式,在這種空間組成形式中,城市交通與各個功能板塊之間有機結合并且相互協調,可以達到一種空間依存、價值互補的關系,使之逐漸成為一個功能復合且運行效率較高的綜合體。現代商業綜合體的土地利用效率較高,是城市建設中的特色產業,甚至可以作為城市的地標使用,其容積及人流量較大而且功能復雜,作為能源消耗的大戶及室內環境的關注焦點,綠色建筑技術在商業綜合體中的應用具有非常明顯的特點。
蘇州市某商業綜合體占地面積30 485m2,其中地上面積占72%,綠地率為31%,建筑密度為70.1%。購物中心與酒店式公寓、商務辦公樓相鄰,酒店式公寓共有24層,面積為51 202m2,商務辦公樓為28層,面積為84 104m2。該項目規劃平面如圖1所示。該項目集綜合型商業、餐飲及辦公于一體,在建筑中又涉及空中花園及屋頂綠植等,此外還融入瀑布露臺等公園式景觀,為周圍的居民提供了獨具魅力的自然生態環境。

圖1 某商業綜合體項目規劃平面
蘇州市氣候較為濕潤,屬于夏熱冬冷的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7℃,而全年的最高氣溫可達28.2℃,同時濕度較大,年均濕度在76%,相對濕度最高值可達98%,最低值也在46%以上,雖然降水較為充沛但水系分布并不均勻,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缺乏,主要的降水季節在每年的7—8月,而12月至次年1月則降水非常少。該商業綜合體的項目集多重功能于一體,建筑體量龐大且功能多樣。為滿足超高層建筑的實際需求,商業綜合體需要負擔高額的運營成本,對復雜的內部系統進行管理。由于商業綜合體周圍的交通流量較大,所以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非常注重室外景觀設施。通過分析蘇州各方面的資源情況,在本項目建設中的綠色建筑技術應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設計目標。
2)重點營造商業綜合體中的趣味濃厚、舒適度高的購物環境,可以采用新風供應及天然采光等形式降低商業綜合體的運營成本。
3)關注辦公區人員對隔聲及保溫等方面的環境要求,優化調節辦公區域的空調系統。
4)在酒店式公寓樓的建設中,注重從方便維護的角度進行套型結構設計。
5)結合建筑特點設置舒適的環境,針對不同的功能區進行分項的耗能檢測設計,降低商業綜合體的運營管理費用。
該商業綜合體項目所采用的綠色建筑技術應用計劃如表1所示,包括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及運營管理6個方面的內容。

表1 某商業綜合體的綠色建筑技術體系計劃
2.1.1 室外風環境模擬預測
在本項目中,“生態峽谷”是該商業綜合體中主要的休閑、娛樂、交通空間。在冬季時應當盡可能降低“生態峽谷”中的風速,而夏季則要避免風速過小所導致的熱量堆積。借助Phoenics模擬軟件可以對室外風環境進行預測,如果該區域的風速在5m/s以下時,為不影響室外的活動,夏季該區域的風速要增加,所以在東側臺地加設通風走廊,以改變夏季自然通風的效果,增強人流的活動性。
2.1.2 外遮陽設計
通過對蘇州地區不同時間的太陽高度利用Radiance軟件進行綜合比較,發現外遮陽構件會對遮陽系數及室內的采光情況造成一定的影響。設計者在辦公樓區域安置高度為400mm、間距為800mm的豎直百葉遮陽板,可以使建筑四周的遮陽系數達到0.67~0.81,滿足室內的采光需求。
2.1.3 自然通風設計
商業綜合體的購物中心區域內部發熱量較大,而本項目中所設計的4個中庭能夠根據建筑室內外溫差所形成的熱壓驅動力實現自然通風。借助自然通風模擬計算軟件CONTAMW對不同方案進行比較,外開門的面積為175.8m2即可保證室內的自然通風效果;而溫度超過28℃,并且每年節約電量約15.2kW·h。
該商業綜合體項目總建筑面積為30 485m2,建筑功能非常齊全,所以對于不同的功能區應當采取不同的綠色建筑施工技術。然而,該項目的建筑體量較大,運營成本也相對較高,為降低日常運營成本,施工方既要使建筑環境質量達到理想的狀態,又要通過綠色建筑設計吸引客戶。而購物中心進深較大,一些區域難以獲得天然的采光。這就需要圍繞建筑空間設計的形式考慮應用被動式的節能措施,使之能夠滿足冬季與夏季的不同室內環境需求,兼顧自然通風與采光的問題。
商業綜合體建筑往往工程體量較大,容積率較高,用地相對緊張,所以裙樓的屋頂及室外廣場需要對綠色景觀進行創新應用。在有限的空間內增加綠地面積,能夠降低人流密集區域的熱島效應,為消費者營造良好的購物環境。同時,在辦公區與公寓的設計中,采用超高層的建筑模式需要復雜的各項系統支持,傳統的空調系統優化設計是商業綜合體設計的重點,在多個方面都要體現出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效果,最大程度發揮商業綜合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