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 嚴偉飛, 劉旺, 楊濤, 郭智剛
(1.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長沙 410114;2.浙江省大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12)
寧夏中衛南站黃河大橋全長1.409 km,主橋采用(100+130+40) m中承式異形梁拱組合體系,是連接機場大道與高鐵站的控制性工程。主橋17#墩處于黃河主河道內,其承臺為主橋施工的關鍵性工程。17#主墩結構為V腿剛構下接整體式承臺,單個V腿尺寸為4 m(順橋向)×5 m(橫橋向),V腿底部平面尺寸為8 m(順橋向)×5 m(橫橋向),承臺平面尺寸為14.4 m(順橋向)×43.2 m(橫橋向),厚4.8 m;基礎為27根直徑2 m鉆孔灌注樁。承臺采用雙壁鋼圍堰施工。
參考多個鋼圍堰及封底砼受力分析實例,采用有限元程序ANSYS/Workbench對17#主墩承臺圍堰進行結構受力分析,并與實測值對比,驗證理論分析結果,從而有效指導實際施工。
雙壁鋼圍堰同樣采用矩形形式,高度18.7 m,順橋向寬度18.0 m,橫橋向寬度46.6 m。圍堰沿高度方向分為3節依次拼裝下水,3節高度分別為7.6、7.0、4.1 m(見圖1、圖2)。鋼圍堰由內外壁板、隔艙板、豎向加勁肋、鋼管內支撐、水平環板和水平橫撐組成,還包括封底砼和隔艙砼。

圖1 鋼圍堰立面圖(單位:mm)

圖2 鋼圍堰平面圖(單位:mm)
鋼圍堰所用鋼材均為Q235B,內、外壁板采用6 mm厚鋼板。隔艙板采用非等間距布置,共設置20道,間距最小為5.2 m、最大為9.0 m。隔艙板與內、外壁板焊接形成隔艙。豎向加勁肋布置在內、外壁板上,間距均為330 mm,均采用∠63 mm×63 mm×6 mm 等邊角鋼,沿圍堰高度方向對內、外壁板和隔艙板進行加勁。鋼圍堰結構沿圍堰高度方向設置2層內支撐,第1層內支撐距離圍堰頂部2.9 m,采用φ630 mm×10 mm鋼管;第2層內支撐距離圍堰頂部7.1 m,采用φ820 mm×10 mm 鋼管。每層內支撐共設置4道順橋向水平直桿支撐和4道水平斜桿支撐。鋼圍堰結構共設16層環板和水平橫撐,水平橫撐與環板和內、外壁板焊接。環板寬度有220和280 mm 2種,中間7~12層環板寬度為280 mm,其余環板寬度為220 mm。隔艙砼采用C25砼,填充高度為6.7 m。封底砼采用C30砼,厚度為3 m。
雙壁鋼圍堰結構施工工藝流程為搭設鋼套箱拼裝平臺→拼裝底節鋼套箱→安裝吊放系統→下沉底節鋼套箱→拼裝接高第2、3節鋼套箱→開挖下沉→清基封堵→水下封底→安裝內支撐→承臺施工。
3.1.1 計算荷載
鋼圍堰受力情況復雜,根據文獻[8]對荷載進行簡化計算。考慮的荷載主要有:
(1) 圍堰結構自重。有限元程序自動計算。
(2) 土側壓力q1。按主動土壓力計算,填土高度10.1 m,內摩擦角30°,計算得土側壓力為58.3 kN/m2。
(3) 靜水壓力。圍堰外側靜水壓力q2,最大入水深度16.6 m,計算得靜水壓力為166 kN/m2;隔艙內靜水壓力q3,注水高度5 m,靜水壓力為50 kN/m2。
(4) 流水壓力q4。設計水流速度取施工期較大值3.0 m/s,計算得流水壓力為5.96 kN/m2。
(5) 等效靜陣風荷載q5。計算得順橋向靜風荷載為5.7 kN/m2,橫橋向靜風荷載為4.6 kN/m2。
3.1.2 荷載組合
該鋼圍堰采用極限狀態法計算,鋼材和砼材料承載力取強度設計值,鋼材抗壓、抗拉及抗彎強度設計值為215 MPa,抗剪強度設計值為125 MPa。鋼材彈性模量取2.06×105MPa,泊松比為0.3;砼彈性模量取3.00×104MPa,泊松比為0.2。圍堰自重、土側壓力和靜水壓力作用分項系數取1.2,流水壓力和風荷載作用分項系數取1.4,材料抗力分項系數取1.0。
3.1.3 分析工況
根據施工工藝流程,分析得到4個較為關鍵的計算工況:工況1為圍堰下沉到位;工況2為封底砼達到強度要求,圍堰內抽水至第1層內支撐以下0.5 m,準備安裝第1層內支撐;工況3為圍堰內抽水至第2層內支撐以下0.5 m,準備安裝第2層內支撐;工況4為圍堰內抽水完成,內外水位差達到最大。各工況下荷載受力情況見圖3。

圖3 各工況下荷載分布
雙壁鋼圍堰結構形式復雜,構件種類繁多,根據圍堰結構特點,有限元模擬時需進行結構簡化。鋼圍堰構件之間的連接均進行了局部加厚處理,結構形式較復雜,有限元模型中將其簡化為節點耦合連接,如此得到的分析結果更保守。
根據構件受力特點,內外壁板、隔艙板、豎向加勁肋、鋼管內支撐和水平環板均采用殼單元Shell181模擬,水平橫撐采用桿單元Link180模擬,砼采用實體單元Solid186模擬,圍堰底部采用固結約束,各單元間通過節點耦合約束連接。有限元模型見圖4。

圖4 鋼圍堰有限元模型
由于封底砼與圍堰內壁接觸范圍內變形較大,為提高有限元模型計算效率,將封底砼的支撐作用模擬為邊界條件,封底砼與圍堰內壁底部3m接觸范圍內固結約束(見表1)。

表1 有限元模型邊界設置
經有限元計算分析,得到各工況下構件變形和應力,限于篇幅,僅列出最不利工況即工況2下變形和應力云圖(見5~10),各工況下變形和應力最不利值見表2。

圖5 工況2下整體變形(單位:mm)

圖6 工況2下內外壁板應力(單位:MPa)

圖7 工況2下隔艙板應力(單位:MPa)

圖8 工況2下水平環板應力(單位:MPa)

圖9 工況2下夾壁水平橫撐應力(單位:MPa)

圖10 工況2下豎向加勁肋應力(單位:MPa)
由表2可知:1) 圍堰結構整體最大變形為29 mm,小于容許值L/400=116 mm;最大應力為194.77 MPa,理論分析的最不利值均小于材料強度設計值,結構強度和剛度均滿足要求。2) 鋼管內支撐受力情況為工況3最不利,最大應力為143.24 MPa,根據文獻[7]計算得穩定系數為0.967,材料容許應力為215 MPa。內支撐壓桿穩定臨界力N=φA[σ]=4 084 kN,鋼管內支撐最大軸力F=2 802 kN,小于受壓失穩臨界值,穩定性滿足要求。

表2 各工況下變形和應力最不利值
為保證圍堰施工期間結構安全,在圍堰內外壁板和內支撐等主要構件上布置應力傳感器(見圖11、圖12),根據應力實測結果驗證理論結果的正確性。實測結果與理論計算值對比見圖13~16。

圖11 鋼圍堰測點布置平面圖

圖12 鋼圍堰測點布置立面圖
由圖13~16可知:僅個別測點的實測結果與理論計算值誤差較大,主要原因是施工影響導致傳感器受損。整體實測應力與理論計算值基本一致,理論分析結果對實際施工具有指導意義。

圖13 工況1下應力實測結果與理論計算值對比

圖14 工況2下應力實測結果與理論計算值對比

圖15 工況3下應力實測結果與理論計算值對比

圖16 工況4下應力實測結果與理論計算值對比
封底砼厚度3 m,材料為C30砼。對封底砼建立局部分析模型,采用實體單元模擬,封底砼與圍堰內壁和鋼護筒之間的黏結作用采用固結約束邊界條件。有限元模型見圖17,分析結果見圖18~19。

圖17 封底砼有限元模型
封底砼承受的荷載主要有砼自重、浮力(依據規范計算)、砼與圍堰和鋼護筒之間的黏結力(參考相關文獻,取較不利經驗值)。由圖18、圖19可知:封底砼最大拉應力為0.702 MPa,最大壓應力為0.277 MPa,最大拉、壓應力分別小于抗拉設計強度1.39 MPa和抗壓設計強度13.8 MPa,具有較大安全儲備。實際施工中將封底砼優化至2.5 m,最大拉應力為0.986 MPa,最大壓應力為0.734 MPa,有效縮短了施工周期,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圖18 封底砼第一主應力(單位:MPa)

圖19 封底砼第三主應力(單位:MPa)
通過對中衛南站黃河大橋主墩承臺雙壁鋼圍堰結構的受力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 圍堰內抽水至第1層內支撐以下0.5 m,準備安裝第1層內支撐為結構受力最不利情況,應嚴格控制抽水水位;應力實測值與理論計算值的變化趨勢一致,整體誤差較小,且實測值往往小于理論計算值,表明理論計算結果偏安全,可指導實際施工。
(2)圍堰各構件平均應力均較小,最大應力主要出現在構件連接處,引起應力集中現象。隔艙板的受力情況最為不利,尤其在隔艙砼頂面位置,剛度突變對應力結果影響較大。
(3) 封底砼的最大拉應力、最大壓應力均小于設計強度,滿足強度設計要求。依據理論計算對封底砼進行優化設計,可為施工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