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交易所集團有限公司

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令世人矚目,讓世界驚嘆。而作為一位產權交易有形市場的工作者,回顧歷史脈絡,審視當下環境,展望未來發展,則對所從事的行業似乎有了更深切的體會,更清醒的認識,尤其是圍繞著產權本身無論是廣義的理解還是狹義的管窺,不管是實踐層面的總結還是理論意義上的探討,都是一件艱辛并有意義的挑戰。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11月4日發布了《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指出,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經濟的基石,保護產權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有恒產者有恒心,經濟主體財產權的有效保障和實現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本文試圖從交易的角度,對產權交易這個有形市場在產權保護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進行些粗淺的探討,以期在事關產權保護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方面各環節不斷完善的進程中,讓“無形的手”以產權交易有形市場為平臺,發揮些許軟性約束的功能。
1? 產權的基本內涵
產權是指一種通過社會強制而實現的對某種經濟物品的多種用途進行選擇的權利(Alchian,1987)。法律定義產權是指財產所有權,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權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力。財產的所有權是一切財產權利的基礎和核心(張維迎,2014)。法律對于財產權的保護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產權規則,另一種方式是責任規則。產權規則的一般理解是如果一件物品判決是某人所有的,沒有得到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拿走,如果強行使用是要負法律責任的。責任規則與產權規則不一樣,對物品的使用可以不經過所有者的同意,但事后要給予補償(張維迎,2014),比如征地拆遷即屬于此范疇。
從以上關于產權的定義及其相關概念來看,產權是由一組權利構成的,產權保護主要就是對上述各種權利的歸屬進行清晰的邊界界定。產權的根本屬性是要進行流動或者說是要交易的,產權保護的目的之一就是不論產權的所有者主體性質有何不同,也就是產權的客體即資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本能的需要通過某種方式配置到資源利用效能最大化的部門,而在我國多種經濟所有制并存的體制下,在市場和行政命令配置資源并存的情況下,加強產權的保護,厘清產權的邊界在新一輪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的背景下,就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2? 產權保護的薄弱環節和問題
本文所討論的產權保護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問題,主要局限于國有和集體產權。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力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我國基本形成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和產權法律保護框架。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產權保護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比如國有產權存在內部人控制、關聯交易、流轉成本過高等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集體經濟組織也存在少數人侵占、非法處置集體資產,外部資本侵吞、非法控制集體資產等系列問題。
產權虛置、權利缺失或價格機制受到干預,導致的租值消散、不公平重分配,是導致國有產權保護不足,國有、集體資產流失的原因之一。《意見》中所指出的產權現象或稱產權損失,實際上就是組成產權的一組權益或是權利在產權使用、尤其是在流轉環節中出現的問題。組成產權的一束權利中的某些權利缺失、濫用或流轉價格不公允,其表現就是國有、集體資產流失或權益受損。其后果要么出現“租值消散”引起社會總體財富的縮減,要么就是財富攫取引起租值的不公平重分配,而這兩種情況對權力的尋租與設租產生了極大的內生性動力,腐敗現象也就會屢禁不止。
國有產權保護不足,國有、集體資產流失的另一原因是國有產權的多重委托代理關系。理論界認為國有、集體產權的界定不清晰在法理上國有產權歸全民所有,集體產權歸集體所有,但是全民或是集體在事實上不可能具有實際的行為能力(周其仁,2017),那么就出現了多重委托—代理關系,即全民作為委托人,國家主要是各級政府部門則履行著代理人角色,而政府部門又不具備代理人職能,只能轉換身份成為委托人,將產權委托給經營團隊,而經營團隊成為了實際的代理人,這種多重委托代理關系,導致了國有、集體產權界定不清晰。所以在《意見》中指出國有產權由于所有者和代理人(委托—代理關系)關系不夠清晰存在內部人控制、關聯交易等一系列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
產權流轉的交易成本過高也同樣會導致國有、集體資產流失。科斯定理表明,只要是產權有清晰的界定,在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低的時候,無論產權如何安排,都能在市場中形成合理價格,不影響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市場交易是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的,對于國有產權如果交易成本(包括監督、執行成本)過高,會導致產權的流轉受阻或停滯,國有產權價值無形的流失或浪費。因此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則是市場化配置資源使產權流轉到能高效發揮產權價值的使用者是重要的內容,也應該是產權保護的要義之一。
不過我們也看到,國有企業產權轉讓、增資擴股及實物資產轉讓的實操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有形的產權交易市場,雖然不能解決現有體制下國有企業產權的所有問題,但至少在產權轉讓環節通過一系列的規制,部分解決了產權虛置、權利缺失以及多重委托代理所帶來的系列問題。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模式為政府部門資產及權益類產權、集體產權在流轉過程中的保護具有極強的參考和借鑒價值,以至于對于私有產權交易的保護亦具有現實的參考意義。
3? 產權交易是產權保護的重要路徑
不斷完善現代產權保護制度,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在事關產權保護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方面各環節體現法治理念形成了全面共識,黨和國家保護產權的決心和力度是空前的,正如《意見》所述,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保護產權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
產權交易環節的產權保護是完善產權保護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徑,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和隱形的眼睛在產權保護中起到更大、更重要的作用。通過制度設計、信息公開、充分競爭,防止出現產權交易糾紛、違法違規的產權交易,可以有效降低租值消散或租值不公平分配以及委托代理問題等引起的國有資產流失。因此產權交易的有形市場在落實產權保護,通過產權流轉發現產權價值中,發揮著如下三個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3.1? 產權交易有形市場在明晰產權、維護價格機制發揮的功能和作用
租值消散理論是當代產權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為我們“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租值消散理論認為權利沒有清晰界定,是租值消散的重要原因,而價值機制受到干預,產生了非專有收入,同樣會導致租值消散并引起租值的重分配(張衛東,2005)。
3.1.1? 產權交易需要以權屬明晰為前提。在產權交易實踐中我們發現存在著大量的國有產權權屬不清晰的現象,主要原因之一是存在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如權屬證明文件缺失等。在產權交易所進行處置要求產權的權屬清晰明確,這能促使產權所有人有動力進行產權梳理,明晰產權歸屬,解決歷史上形成的產權不清晰問題,這有利于防止權利缺失導致國有資產被非法攫取,以及競爭性攫取導致租值消散,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
3.1.2? 產權交易有形市場形成的公允價格有利于降低租值消散,防止租值不公平分配導致的國有資產流失。租值消散理論表明在價值機制受到干預的情況下,必然導致其他分配資源的標準出現,而其他分配標準是有成本的,這些成本就代表著租值的消散。同時如果競爭不充分,價格機制受到干預或失靈,出現非公允價格交易行為,會引起資產租值的不公平重分配,可能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一方面,產權交易平臺屬于產權交易的有形市場,對不同類型的產權具有明確的交易規則,這些交易規則對于產權買賣雙方具有剛性約束效力,明確的市場交易規則有利于形成充分的市場競爭的制度條件,消除其他因素對價格機制的干預,防止其他分配標準出現導致的租值消散和滋生腐敗。
另一方面,交易所平臺發布信息公開透明全面、真實完整,對所有潛在交易方獲取標的信息機會均等、信息內容真實、信息要素完整,從而保證潛在交易方在信息公開、規則公平、結果公正的陽光市場中進行交易,避免了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排斥潛在投資人的現象,在充分競爭的情況下發現產權的公允價格,實現產權權益的最大化,避免資產租值的不公平重分配。
3.2? 產權交易有形市場在解決國有產權委托-代理問題發揮的功能和作用
委托—代理問題是指由于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利益不一致,且信息不對稱時,代理人的“道德風險”隨之而生,從自身利益出發損害委托人利益的問題。而在國有產權存在多重委托—代理關系的情況下,代理人道德失范,損害國有產權權益的行為就更加嚴重。
目前在國有資產交易過程中,面臨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令人擔憂,而產權交易的有形市場可以從技術層面解決國有產權委托-代理難題。
建立在私有產權基礎上的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人可以通過市場退出機制來表達自己對產權定價公允與否的監管意愿。從技術層面上來講,解決國有資產的定價是否公允,只有在產權交易的有形市場交易,通過公開市場的交易方式,才能形成公允價格。讓市場隱性的眼睛監督交易行為,通過各種規章制度和程序規制在交易全過程的剛性約束,才會解決對代理人監管的問題,對于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預防腐敗行為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國資委對國資轉讓行為的規范,進一步強化了產權有形交易市場解決國有產權委托-代理關系問題的功能,從而更好地實現了國資收益。國有企業產權轉讓的實踐為其他政府型產權的轉讓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3.3? 產權交易有形市場在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發揮的功能和作用
科斯(1960)認為,在市場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低的時候,無論產權如何安排,都不影響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努力降低交易成本,是使資源得到最大利用,增加社會總福利的重要路徑,也是產權保護的應有之義,本質是保護產權的合理使用。
3.3.1 產權交易有形市場屬于平臺型機構,可以有效降低交易的信息成本。產權交易機構的業務特點:一是隨著業務規模的增長其邊際成本顯著降低;二是平臺具有信息匯聚的強大功能,絕大部分的國有或是集體產權屬于非標資產,交易不具有連續性,這就要求產權的供給信息高度集中,以此可降低潛在投資人獲取信息的成本;三是非標資產的區域性地域性屬性鮮明,潛在投資人對于區域性交易具有很高的關注度,形成了大量的潛在投資人群體。由于信息匯聚集中,產權供需雙方降低了在分散的市場中相互尋找交易對手達成交易的難度。
3.3.2 產權交易有形市場的制度規范和交易模式可為交易雙方起到增信作用。產權交易機構在產權交易市場中屬于獨立的第三方平臺,針對不同屬性的產權分別制定統一的交易規則、具有完善的交易制度、這些交易規則對于產權買賣雙方具有剛性約束效力,形成了健全的權益保障體系。尤其是在我國現階段普遍的契約精神不足、信用體系不健全的現實下,信用成本非常之高,交易所平臺的功能定位和交易模式,為交易雙方均起到了增信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交易效率,顯著降低交易成本。同時產權交易機構的增信特性,對于個人之間的產權交易尤其是房產交易,在保障產權和資金逐步實現各自權益的過程中亦能起到保護產權的效果和作用。
4? 產權交易有形市場是產權保護重要路徑的實證
前文從理論上分析了導致產權保護薄弱產生的根源,并論述了產權交易有形市場如何在保護產權過程中發揮功能和作用。從國有企業產權交易30多年來的實踐來看,國有企業產權在產權平臺上的交易溢價率一直很高,幾乎達到了20%左右的水平,有的甚至更高,翻幾倍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實際上證明了產權交易有形市場起到了保護國有產權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效果,尤其是政府部門的產權交易,此效果更加明顯。以廣州產權交易所(簡稱“廣交所”)為例:
過去幾年在政府部門的推動下,國有企業、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公共資源等公有資產交易及出租均已進入廣州產權交易所。自2011年至2020年底,廣交所累計完成事業單位物業出租規模達39.92億元,增值率高達36.75%。其中,近三年累計交易2646宗,成交金額達30.81億元,增值率37.27%。自2017年7月起市屬國有企業物業出租進場交易,截止到2020年底,累計完成成交金額184.9億元, 增值率為19.32%。
公開依法處置公、檢、法、海關等涉案財物及企業破產資產,尤其是涉訴資產進入廣交所之后,拍賣標的競價率、成交率和增值率明顯提高,如從2016起年廣州產權交易所共組織涉訴資產電子競價會6878次,涉及標的3802個,綜合成交率51.27%,成交標的委托底價31.39億元,成交總額為36.72億元,增值5.33億元,增值率約17%。
參考文獻:
[1]A.A.阿爾欽.《產權:一個經典注釋》。
[2]Coase, R.(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1-44.
[3]劉有貴,蔣年云.委托代理理論述評[J].學術界,2006(01):69-78.
[4]周其仁.《中國做對了什么》[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7.
[5]張維迎.《理解公司:產權、激勵與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張衛東,童睿.租值消散理論述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0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