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再到揭陽,車子沿著嶄新的濱江大道前行,寬敞的雙向四車道上車輛往來有序,兩旁火紅的三角梅在棕櫚樹掩映下迎風搖曳,一直延伸……隨著車子的前行,道路沿江一側寬闊的綠化帶不斷帶來驚喜:各種植被搭配的主題公園、潮劇廣場、青獅廣場、休閑設施、運動場……人們在里面慢跑、放風箏、野餐、唱潮劇、打球,一派市民休閑生活景象。濱江大道全長50多公里,沿江綠化帶平均寬度100米,最寬處甚至超過300米,這就是人們稱為“萬里長廊”的揭陽碧道。
揭陽市委市政府為什么要如此大手筆搞城市景觀建設?
“城市的發展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需要長遠的規劃?!彪S行的揭陽市老促會的同志說。這數百公頃的沿江風光帶需要數屆揭陽領導班子的共同努力,而事實證明,他們的決策是正確的。與沿江景觀帶隔路相對的,是建設中的恒大、萬達、保利、華潤、碧桂園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的高端宜居項目和商業綜合體項目,而在距離濱江大道不遠的綠地國際空港城,也在加緊施工中,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隨著濱江大道及風光帶的全線建成,應運而生的“環島效應”,使這里成了一片新的投資熱土。
從揭陽城區一路向南,到達濱海新區,原來需近3小時的車程,由于揭陽大橋和揭惠高速的開通已縮短為1小時。濱海新區位于大灣區陸上出省通道,高鐵、高速公路和國省道穿境而過,在建的汕汕鐵路,揭陽至惠來鐵路和開通的梅汕客專,形成區域鐵路三角循環,讓濱海新區更加緊密聯通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乃至全國鐵路網。這樣,“雙區”建設的政策紅利、產業分工、資源要素流動等都能輻射到濱海新區。
春光照耀下的濱海新區,正處于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嶄新的高樓、工廠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去年底開工的40多個項目正有條不紊地建設著。其中在濱海新區西南部的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更是一片熱火朝天景象:穿梭往來的工程車、起起落落的吊機、拿著對講機不停說話的工人、轟鳴著轉動的攪拌機……總投資估算654億的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在建設中。
今年,是“十四五”開啟之年。揭陽市委市政府緊扣省委對揭陽的發展定位,奮力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精準定位 搶抓機遇
揭陽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在潮汕地區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全市有137公里海岸線和9300平方公里海域。現已匯集了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海上風電等千億級產業集群……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沃土。
如何把這塊沃土開發成發展的熱土?揭陽的精準定位是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古城、濱海新城,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產業強市。這是對揭陽全市全域的要求,就是要把千年古城的歷史文脈、文化魅力彰顯出來,把濱海新城的區位優勢、城市特色展現出來。
定位之后如何實現?揭陽市委書記蔡朝林提出,切實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高質量抓好老城區保護提升,高標準推進城市新區規劃建設,充分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先導性基礎性作用,強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旅游業、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實現老城蝶變、新城崛起、產業振興。
在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工作安排中,多次提及與揭陽相關的內容。揭陽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牢牢把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戰略機遇,積極搶抓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和“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的新機遇,充分發揮揭陽自身有利條件和良好發展態勢,把發展機遇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優勢。
傾力打造產業強市
3月28日,大南海石化工業區舉行2021年第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動工和招商合作項目簽約活動。2020年,在“抗疫”背景下,揭陽加快中石油煉化一體化、國電投海上風電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推動近期簽訂的超千億元共39個合作項目落地,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為加快建設產業強市,揭陽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省委“1+1+9”工作部署和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要求,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充分發揮揭陽的產業基礎優勢,以重點產業園區為依托,引導產業集聚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協同發展,構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旅游業和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以大項目帶動產業發展的同時,揭陽堅持陸海統籌、港產城聯動,提振傳統優勢產業信心,加強玉器、紡織、醫藥、鋼鐵、塑料等傳統產業的產業升級,同時依托揭陽潮汕國際機場、高鐵和揭陽港,推動智能智造、快遞物流、電子商務、文旅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揭陽將崛起成為沿海經濟帶上產業強市。
為構筑良好的營商環境,揭陽牢固樹立“乙方思維”,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突破口,大力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如今的揭陽,全市上下接續奮斗,爭分奪秒地加緊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建設。